好久没更新了,无论是打卡还是专栏(最近打游戏太爽了)。

想着不能这么下去了的同时,也在剖析工作这一年来的不足。发现自己做视频总是遇到坎,不知道怎么吸引注意力,不会设计画面分镜。


(资料图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研究了下这方面的内容,观察到很多mg动画也有这样的毛病,做mg动画的画面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画面为了动而动,导致观众不知道看哪里。同时发现,有关这方面知识的视觉动线理论,讲的人很少,而且仅针对平面设计,很少涉及到动态设计的,为此就总结下来分享给各位。

那么现在就开始吧。

什么是视觉动线?

如题,想要你的画面抓住观众的眼睛的话,得先知道观众看画面的顺序是什么样,为什么这么看,而这就是视觉动线。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实比较少,维基百科也只有寥寥数语。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时,观众都有一个观看的习惯:绝大多数人在看同一个画面的时候,视线移动的顺序都有一个规律,而这就是视觉动线。

在漫画中,视觉动线方面表现优秀的有龙珠,可以看看直观感受下。

这是悟空在地球上使用三倍界王拳打贝吉塔的画面,画面文字不多,但形象生动, 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出,分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巧妙利用波和轨迹,使得画面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因此在看这个打斗画面的时候会觉得畅快淋漓,像在看动画一样,这里也能看出一般漫画家和大师之间的差距。

看到这里应该意识到,有视觉动线这个意识对自己设计分镜和画面的时候非常重要。优秀的mg动画都有抓人眼球的能力,该如何学习并做到这样呢?

怎么学习?

视觉动线说着很简单,但其实影响因素有很多。想要掌握视觉动线技巧,先从了解影响因素入手。

一、影响因素

在这里,我将影响因素分为习惯差异以及视觉重量。

1.习惯差异

我们都习惯看书都是从左往右看,从上往下看。但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习惯,是别人的不习惯呢?

日本和台湾的习惯是从右往左看,甚至是中国,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从左至右看书的习惯。

不过这些习惯也还好,记住后对于看画面不会有多大影响,麻烦的是阿拉伯语之类的例子。排版和文字都要从右往左看。(在工作上因为习惯的差异,做起项目会有不小的麻烦)

习惯差异是在静止画面中应该要优先考虑的内容,因为这是在排除其他干扰后观众观看的优先顺序。

考虑好习惯差异后,再考虑大部分教程会提到的内容——视觉重量。

2.视觉重量

视觉重量和实际重量不同,表达的是“看上去的重量”。

视觉重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大小、位置、明暗、颜色、粗细、形状等等。除此之外,图形的重量超过文字,而“活着”的角色又比普通的图形更吸引人;在这方面,又以人的眼睛更甚。

想要简单快速地查看一个图片的视觉重量的话,可以将图片黑白化,看看哪个方面比重最高就行,这同时也是训练自己有意识地观察视觉动线的方法。(ae制作黑白化的方式很简单,只需要加个效果tint即可)

关于静止图像中的这方面的科普,可以去看看讲的更优秀的up主进行补充,在此不多加赘述。(本来想花篇幅讲讲的,但是发现别人写的已经够形象了,没必要让我再来画蛇添足)

前面提到的都只是静止图像中影响视觉动线的因素。一旦画面中有元素动了起来,这个现象就被打破了。这也是平面设计和动态设计的最大不同点——一个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的吸引人的注意力,一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吸引观众的眼睛。动态设计比平面时间多了一个维度——时间。而时间的变化也能让“控制眼睛”的手法更加随心所欲。

除了可以控制人眼随着运动的物体进行移动(不管它多小)

还可以控制观众只看中间,或者任何想让你关注的地方(在周围都在动的情况下,中间完全静止,反而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又或者是通过周围的元素进行视觉引导(仔细拉片会发现这些元素都有进行刻意的摆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你的视线引导到同一个地方)

不管是哪种方式来进行运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有意识地“限制”眼睛的关注。很多优秀的mg动画会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实际拉片、逐帧拆分后会发现“不过如此”,就是因为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原理。

看了以上的介绍,应该多少对视觉动线的影响因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实说了这么多,影响视觉动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画面中差异最大的部分”。想要有意识的控制观众观看的地方,那就去刻意制造画面中差异最大的部分。说的简单,具体该怎么做呢?

二、如何使用?

1.单一主人公导向

最简单的手法是在整个片子中创造同一个主人公。拿《the power of like》为例子

,整条片段可以看下面。

在这个画面中,主人公作为一个发光的小球,不断进行运动和变化,但观众的视线始终放在小球身上,这也是大多人“无师自通”能想到的运动方式。

不过这个做法也有个弊端:能表现的画面很有限

不是所有动画都需要这么一个主人公,更多的时候还是在讲述不同的内容,进行画面和内容的变化。尤其是科普类视频,因为需要介绍知识点,会有很多不同的信息点出现。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谨慎考虑,看看这样的做法能不能适用于现在所作的内容。

2.主人公变换

这是很多人想学的技巧了,也是很多优秀mg动画所让人推崇的原因。但其实仔细分析的话,会发现和单一主人公的时候做法差不多,无非是主人公变化了而已。

拿一个比较经典的动画来说

这个动画中,出现了很多次场景转换,让人印象深刻。它的核心就一点:把观众的目光牢牢地抓住,并在恰当的时候进行主人公的转换。所用的技巧其实很简单,转换的方式之前在搬运的视频里也有介绍过。(视频中第三条)

方法很简单,但要做成这样,又要学习什么呢?

没想到吧,最关键的一点,你其实早就会了,那就是你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预测能力。原始人祖先为了生存,必须随时能够察觉到危险的降临,得在危险没有发生之前,就从预兆判断出来,为此演化了预测能力。上面这类动画的做法核心也不难,就是“预判别人的预判”,提前预判别人想吸引你的方向,把其学习并使用在你的片子当中,你也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至于为了提升画面丰富度而加的特效啥的,就额外学吧。

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个最简单粗暴的哦,就是打蚊子。夏天到了,又是和蚊子斗智斗勇的时候了,去预判它们的路径然后打倒它们吧(笑)

怎么应用?

会使用了,我们也得会应用。

这个问题简单粗暴,所以也简单粗暴的总结了几点:

能够清晰讲明所想表达的重点(比如科普视频或者广告中,在对应的详情画面里,想要强调某个重点)

转场应用(引导观众视线,从而悄然转场过渡)

反向应用视觉动线,设置彩蛋或者谜题(使观众不易察觉的技巧),或者做出混乱的效果(使观众看不到重点),又或者是单纯想要观众的视线飘忽不定,观察整个画面。

拉片学习中能够更加明确知道作者的意图,了解他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以及推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你能想到更多的话也可以分享下qwq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点,各位可以与自己的作品去进行比对,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或者提升的哦

注意点

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外,这里还有以下几点需要留意

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画面最多有三个重点(不同层级的),然后一次只能强调一个(否则画面太满太乱)

需要区分主次画面(即画面是主体还是背景),比如当大量的图片或者文字是作为背景使用时,切勿让它也有主体的地位,使得观众视觉分散

mg动画的视觉动线,记得轨迹是符合自然习惯的(如圆弧轨迹),或者视线从左向右(如果从右向左也不是不行,但因不符合国人日常习惯,所以吸引眼球会更加费劲)

如果周围都是点缀元素的话,反而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中间的元素

主人公引导下的其他动效也算是辅助动效,比如一个主体物线条带着其他线条出现时,人们只会关注主体物,其他线条作为辅助来营造氛围

想要突出某一点重点的时候,记得要拉大对比度,比如速度的快慢,或者是视觉重量等,都需要考虑在内,这样才能保证观众能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

本来想写具体分析的,但是到这内容已经够多了,怕一次看下来记不住,所以下次再出几篇文章来具体阐述下应用方面和注意点,现在先记个大概就行。(可能后面写补充时,会想到新的补充点也说不定)

总结

看了这么多,担心看完就忘?

别担心,以下总结成一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视觉动线的本质是被画面中差异最大的部分给吸引,想要创造出流畅的视觉体验,需要学习并掌握其技巧,创造出差异化的部分来进行视觉引导。

忘了想不起来的时候就直接看看这句话吧~

参考

一、内容参考

上面写的内容只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的一点补充和整理,别看我写的头头是道的,其实我也在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中。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下面的参考进行深入学习。

1.超越技術的動態思維|打造脫穎而出的代表作

https://motioner.tw/courses/58G7QR5EAW4M8B9

2.视觉动线!一个设计师必备的理论知识!

3.非设计师也该学的排版知识:视觉动线篇 - oooooohmygosh

4.讓圖不只是好看的-資訊設計思考力!

https://hahow.in/courses/572be49fd60bb3090091d208/main

5.什么是摄影中的视觉重量?构图时,该如何平衡这种重量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513116385746929&wfr=spider&for=pc

6.動畫師私藏系列|從轉場學會拆解 Motion Graphics

https://motioner.tw/courses/0MUZDSRQW45RYHZ

二、案例

这里分享些使用到上面知识的案例,结合知识去自己拉片吧~

很久没写文了,现在写文感觉有点困难(,写大纲还好,但是将大纲梳理成文章时就会有不少漏洞。即使像现在这样写了这么多后,仍发现没有很好的把脑子里所想的东西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写到后面也累了)上面的内容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但是因为篇幅过长,这次就不再细述了。

这次大纲写的挺乱的,在写文时也改了不少,所以就不分享思维导图了。

最近年中总结的时候,发现自己学了很多,但是没有好好的整理成自己的知识,所以之后应该还会继续整理和分享。(如果有帮助的话可以给个三连,这样说不定下次更新会更快一点)

再次感谢各位的捧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