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刘洪贵带上他的新一批“队员”赶往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再次开启技术服务与指导的新旅程。
近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厅持续将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派到田间地头,深入推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他们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际问题。2022年,我省高校33个“科技小院”上榜国家支持建设名单。
如今,一个个科技小院破土冒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师生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一代代人的接力中长出收获与希望,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新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猪舍里“写论文”
科研方向瞄准企业难题
肥猪耍玩具、仔猪喝热粥、排队上爬梯…走进尚志市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一群群憨态可掬的小猪左顾右盼,或悠闲自得,或打闹嬉戏。
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内憨态可掬的小猪
近日,记者跟随刘洪贵来到科技小院的阳光大棚猪舍,眼前这座整洁宽敞的智能化“阳光公寓”,便是生猪的日常生活区。令人奇怪的是,百亩大的猪舍内,竟看不见污水,也没有臭味。如何做到的?
阳光大棚猪舍
刘洪贵向记者介绍,“我们在生猪发酵床下面铺上厚垫料,这种由微生物菌剂和秸秆等物质做成的垫料,不仅可以降解、消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还可将其变成优质有机肥还田,对黑土地起到修复和质量提升的作用。”
2021年,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青云小镇惊哲养殖基地“牵线”东北农业大学,挂牌成立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围绕当地生猪养殖中的饲养、品种、环境等亟待破解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一场生猪低碳绿色养殖革命就此打响。
彼时,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李欣成为入驻科技小院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导师刘洪贵的带领下,他开始了与猪的“亲密接触”。
“养猪的工作听起来简单,其中的学问大着呢!”通过密切观察猪群的生活状态,李欣发现,想要提升猪的健康度,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重要基础。
结合科技养殖理念,李欣几人在刘洪贵带领下,创新建立双层平台厚垫料养殖系统,为小猪搭建爬梯、设置自动喂料饮水槽、添加通风系统。大大提高了猪的生活空间和质量。看着一个个小猪兴奋地在爬梯间欢快跑动,李欣心里美滋滋的。
小猪排队玩爬梯
利用近20个月的时间,刘洪贵带着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在小院里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农人”。“导师将课堂搬到了大棚猪舍,将我的科研方向瞄准企业难题,他有任务随时布置,我有疑惑及时请教。没想到在猪舍里完成了毕业论文。”李欣说。
建立北方寒区双层平台厚垫料福利饲养系统
2022年底,尚志市黑龙江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被评为“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小院”,成为我省唯一获奖单位。科技小院建立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了养殖零排放、秸秆资源肥田化、产品绿色有机化。生活在舒适大棚里的“幸福猪”也成了当地村民们的“致富宝贝”。
“猪菜同生”种养循环产业链
俯身做“新农人”
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米”
2013年5月,尚志市食用菌科技小院迎来了一户特殊的“居民”——东北林业大学食用菌创新团队师生。
作为驻扎在小院的第一批学生,张国权导师、同学常年工作在地里,吃住在院里。每到冬季食用菌菌包生产季节,他便到生产车间,与工人们一起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到了春秋种植季节,他又到种植基地,同当地农户一起浇水、采摘、晾晒,观察、记录食用菌生长情况。
如何挑选菌包?如何快速割袋、科学晒菌?每到栽培关键环节,不论早晚,食用菌实验基地周边的农户们总爱往“小院”跑,向师生们打听食用菌种植要点。
科技小院师生为种植户解决栽培过程中的问题
有的农户想学习“小院”的新技术,却不好意思问。师生们便主动扎进车间、泡在基地,对农户手把手教,进行现场指导。十年来,他们几乎踏遍了尚志市的每一个菌厂和种植基地,打通了科技助农的“最后一米”。
团队带头人邹莉发现,当地种植户使用的菌种都是从外地购买,品质一般,产量也不稳定。她决定提供“黑厚圆”和“黑元帅”两个抗杂菌能力强、适应区域广的品种,无偿供菌农栽培。团队师生还结合当地黑木耳栽培特点,重点开展了菌种生产、人工栽培新模式等应用研究,开发了“黑木耳液体种制种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成果。
邹莉正在测量木耳出耳温度
亚布力镇宝山林场的季大嫂用了邹莉研发的“袋顶出耳”技术,她所在的合作社当年实现增产1800斤,增收5.4万元,让她一举成为亚布力镇宝山林场黑木耳技术带头人。“近些年,科技小院师生的技术支持和跟踪服务,成了我们合作社的‘金字招牌’。”季大嫂开心地说。
为了让更多农户用上好技术,“小院”师生想了很多办法:挨家挨户建立“互助栽培群”,“点对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定期开展培训……来自“小院”的一项项新技术应用得以落地转化,一个个振兴乡村的“金点子”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满足感。
邹莉教授与尚志市珍珠山乡润泽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研究木耳出耳情况
“‘小院’虽小,能够施展的天地无比广阔。”邹莉说,科技小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它的赋能下,不仅让更多俯下身的“新农人”留在龙江,还能帮助当地农民成长为懂技术、会经营的“土秀才”。
在试验田里扎根
科技花结出产业果
在距离哈市6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大学甜菜栽培实验田里,一垄垄整齐的甜菜,在阳光照射下,散发着油绿的光亮。实验田边,“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进进出出的,是一群农民打扮的年轻人。
黑龙依安甜菜科技小院
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大学研究员王宇光正带领学生在地里取样调查。他俯身扶起片叶子,指着露出泥土的圆锥状甜菜疙瘩说,“这就是我们常吃的糖原料。”
科技小院师生田间取样调查
我省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甜菜生长条件,其产量在我国制糖中贡献率高达30%左右。
然而,农民种的甜菜品种多数从国外引进,再加上栽培技术落后,普遍3吨左右的单产,致使龙江甜菜产业裹足不前。
近年来,“小院”师生不断改进方法,目前采用的纸筒育苗栽培和垄作栽培新技术,与原方法相比,生育期延长一个月,亩产可达6吨及以上。
去年,黑龙江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汪旭,在老师指导下,用无人机多光谱监测技术对甜菜的病虫害、叶面积、叶绿素等情况进行监测,为企业提供了提高其产量和糖度的精准方案。
依托小院制定的“亩产4吨、含糖率16.5%”方案,依安东方瑞雪糖业企业收益逆势增长。该公司原料部农艺经理宋晓清说,“感谢‘小院’的技术支持,让企业有了‘定心丸’。”
依托小院服务依安东方瑞雪糖业企业
在不久前举办的田间观摩会上,农户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对科技小院的技术服务竖起了大拇指。“这帮小院的学生懂农业、有本事!”听到这样的评价,汪旭心中无比充实,“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能走向田间地头,让科技花结出产业果,让农民更富。”
田间观摩会
每天早起抹黑下地,在试验田里做研究,在田埂边推广农技,从白净小伙儿晒成了黝黑的庄稼汉,“小院”的孩子们却乐此不疲,他们愿在这里扎下根,续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2022年8月,团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建立科技小院
(图片由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提供)
记者 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