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花火酱来啦,这篇是首届活动营嘉宾分享的最后一篇了,一路学过来,是否有所提高呢?

话不多说,上菜!

Q6.OP中万花筒的表现是根据相关情节才有的特殊设计还是原画自行设计的呢?具体运行方面的相关性如何取舍?


(资料图片)

无念:万花筒这部分比较特殊,不是以原动的方式推进的,而是拜托给了邵雪晴(轨迹)老师直接完成完整的一段。轨迹老师从东艺大毕业,创作了很多艺术动画作品。艺术动画的领域通常都是个人独自完成,所以中间就没做更多的干涉。

万花筒其实是一个比较常用的表现,这里并没有打算以形式本身取胜。只是这里希望表现“大千世界”的主题,就想到了曼陀罗图,想到了万花筒。和角色故事的关系上当然也是有考虑的,但是阐释起来也许个人的解读会比较多,这里就省略吧。

前面提到与参与创作的人共享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镜头里也许体现得更多。因为这部分无法以通常的原动画方式在各个步骤给出具体修正,出发点的阐释可能就显得更重要。不过这个模式对新人来讲并不是特别有参考价值,也不是通常合作中值得推崇的。原因是轨迹老师本身已经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了。只需要和她进行文本性的沟通,最后完成的效果就和预期一致。其实演出的作用是很小的(笑。

Q7.对特效物理关系是怎么理解的?

花火酱:比如爆炸怎么去确定它的合理爆炸范围呢?而且大范围爆炸之后的气流、风速变化、抖动怎么去处理呢?感觉实际去处理时效果上总会有缺失。

无念:这个问题刚才有提及一些。这里做一个自己风格的具体的分享。

给个平地,然后画一个扩散,形状随便乱画都行。

重点其实并不是中间有多少细腻的图形,其都可以很随意的。最终的印象是一个整体:它一开始快,后来变慢。

这样已经像那么回事了哈。现在我们的感觉是好像不太激烈。

接下来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花活调剂一下。比如翻腾感——也就是火球的外形以较慢的速度扩散,但内部在激烈地运动。

不同的色彩从无到有再到无,给人一种激烈的印象,就带来了翻腾感。

然后一些别的装饰。“一番要响,五番要亮,中间再来点儿满天星”。干的其实是设计烟花爆竹的活儿。

满天星用一个冷色拉开对比。

再来点气浪,我一般会指示超大模糊+透明度,色块可以胡画一下。

最后加一个震动:

你看我现在画的这个素材其实很不讲究,完全没有设计形态,也没有一一对应运动规律。

但是不是就很像那么回事:D

还有很多其它花活。造型猎奇一点,加几个不同透明度的白圈,加上雷电,加上飞溅的碎石,加个刁钻的摄影机运动……今天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多试试。

Q8.无念老师有没有一些对职业生涯觉得帮助很大的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花火酱:就像是前面讲的《千面英雄》那种书,会觉得很有趣,会体现你的演技,还有思考方式,以及创作的时候的一些方向的输出。

无念:其实《千面英雄》《故事》这些只是工具书,就像我们国内早期学人体的都看过《伯里曼》。在构建知识系统的时候还是很有用的。另外有很多文史哲相关文献,杂学,以及我个人更多是喜好自然科学、生物学领域的知识。羊廷牧老师在他的微博推荐过很多创作相关的书目,都很值得一看。但是我觉得大家可以更放松一些,当今的文化市场还是相对多元化的。Z世代的城市人看见自己所看,表达自己所爱,流行和浮夸一点没什么不行,不一定都要深邃要经典。大家也很喜欢新海诚和米山舞,こむぎこ2000,はなぶし。热爱很重要。

另一点重要的是“专业”。如果你完全不参与动画的实际生产和制作,只阅读、研究、布道,那么很可能会进入影评圈,学术圈,教育圈,但唯独不是制作创作圈,这样的生涯就是另一种职业了。无论从什么职种来你得先入动画行,纵身一跃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你所期待的职业生涯。如果有幸坚持下来,回头望去,可能第一感受会是“久”。做这个原来做了这么久了啊。这时再想想,个中到底有几个戏剧的瞬间,几个转折点,几本书,相比之下都显得很模糊。这时候可能清晰的是自己喜欢什么门类,自己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关心什么题材)。作品往往就是作者思想的一些切片。

不过影响我的作品还是很多的。我喜欢eva,攻壳,人狼。这几个都对我影响深远。有些是画风,有些是叙事,有些是创作行为本身。比起具体的影响,可能感触更深的是一种原动力的影响。在旷日持久的创作生活中很容易迷失意义,但当看到那些好作品时又会获得一种确信感。一方面是确信这些乏味的日子的前方一定会诞生自己认可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无论它的社会收效如何(例如冷门),在看到作品的创作者心中都会播下种子。

Q9.演出的技能点应该点在哪个地方才会使我们能够顺利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呢?

花火酱:在做演出和分镜相关的工作的时候,就可能会涉及到和美术的沟通、和动画的沟通。但是有的时候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必须得通过自己上手去画,才能去传达自己的意思。这个时候就会需要自己有相应的技能点,所以在去做这种练习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比较明确的点呢?

无念:其实你自己也已经说出那个答案了。自己得亲力亲为去画的时候,就得知道该怎么画。那么就需要会画画。手上技术的提升会带来眼界的提升,这样的演出做出的作品可能就是美术比较有优势的作品。不会画画时,也许你会把注意力放在文本上。利用台词和节奏,画面只要完成最低限度的叙事就行。这样的作品也许画面不是最强的,但是可能会非常有趣,也会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你说技能点在哪一方面呢,我觉得就点在你擅长的那个方面吧。从你擅长的角度切入,做到专业,不需要面面俱到。但一个已经会了的人如何才能更提高呢,那就是一条黑暗的孤独的道路,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Q10.在日常积累的时候需要特意去找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吗?

花火酱:比如说我们平时去看一些比较好的电影或者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动画等等这些东西,是我们在看的时候就能有一些比较好的积累,还是说我们在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做相应程度的分析,比如看一个电影一定要去把它做拉片⑵,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积累呢?

无念:前人总结的学习方法肯定是更有利于高效吸收的。就比如拉片。拉片其实就是一种观察分析→记忆→模仿的方法论。但吸收也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只有拉片一种方式。偶然的邂逅也可以。对自己真诚就可以了。如果看过三遍大炮之街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好,那就不用再拉了。去看一些自己容易动容的东西。《吊带袜天使》也可以,eve的mv也可以,去音乐live也可以。

在创作这一综合行为中,动机,热情,知识,技能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动机和热情往往更有用。我们看到很多非常年轻的创作者,凭借有限的人生经验和直觉就能创造出很多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是纯粹的冲动创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之后的学习中,又很容易在结构性的高塔前丢失自我。最终穿过泥沼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独木舟,但是具体的方法却各自不同。

借用宫崎骏的话,大意是说一幅画你看见过不重要,你什么时候看见它是重要的;人也不需要急于跳进信息的海洋,等到你需要它的时候,知识会自己浮上水面。

希望各位能在动画的工作里找到价值 )谢谢大家。

花火酱那我们今天的分享会就这样正式结束啦,谢谢无念老师~

拉片:反复观看影片,同时逐格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镜头内容、场面调度、景别、声音、画面、节奏、表演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