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个专栏的限制实在是太逆天了,上传的图片大小有限制,只好把原图切片传上来了

以上是本人大致根据镜头截出的全8集《漫无止境的八月》。看了那么多年的动画,我不时听到观众诸如“拍的不行”、“毁原作”、“便宜动画”等等指责的声音;甚至会有这样的说法:给MAPPA/A1/骨头社(排名不分先后)来拍肯定比现在这样好多了。一个故事究竟应该怎么拍,才能够发挥出其魅力呢?

遗憾的是,无论动画的成品是好是坏,当一段故事被制作为动画之后,几乎不可能会有机会对其进行重置。在动画领域,演绎相同的故事是一个很难发生的事件。然而,京都动画却大胆地拍摄了故事脉络几乎完全相同的8集动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以体会、比较故事→动画之间的种种要素。本人在反复观看这8集的动画时,对于如何动画如何优秀地展现故事有了以下的几点思考。

1.对于兼用卡(素材复用)巧妙的运用。日本动画不是迪士尼动画,“有限动画”的特点导致兼用卡必须使用在tv动画的制作中(为什么?问问手冢治虫)。然而兼用卡的使用方法对观感有着极大的影响。宅龄比较高的观众应该看过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seed》,实事求是地讲,种和种命里兼用卡的使用就对观众的感受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造成观众“出戏”的感觉。如果兼用卡只是单纯地为了省力、不明显含有演出的成分,那么这样的兼用卡就容易影响体验。典型的例子就是高达从宇宙战舰中发射的场景,这个片段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密度很低,仅有:萝卜发射出去了。每次发射都用同样的画面,观众不可避免地会觉得腻味(当然,这可能是萝卜片的通病,同时期交响诗篇、全金属狂潮等也有这个现象)。然而若是在拥有明确演出意图的情况下,兼用卡的使用反而能够在传达信息上有奇效。“既视感”、“回忆杀”这种最为常见的手法自不必说,像是时间流逝、物是人非、情绪的强调等效果也能够隐晦地传达。或许,通过不同的上色、摄影等对兼用卡进行些微的改变,也能够“瞒过”观众敏锐的双眼。

2.对“人物对话”的处理。不知是”口动作画“的影响还是轻小说、漫画等媒介的叙事风格影响,在本人浅薄的二次元生涯中,几乎所有的动画都是通过”说“来直接、显式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这里的说不是指声优在说,而是指画面上明明确确出现了角色在说话的动作。面部表情的张力与动感,镜中人物的站位与朝向,镜头设置的方位和角度等等都会被观众全盘映入眼中。表现得不大好的,比如fate/zero开篇最经典的二人转(也有人觉得效果就是为了生草,那显然达到了),以及一众厕纸中已经不愿再品鉴的”站桩读台词“。若要论表现得好的,那《无罪》中那一段广为流传的面部演出可以说是业界的标杆了。为什么镜头中是一个人,两个人还是所有说话的对象?什么时候用远望镜头,什么时候用广角镜头?为什么有时候用off voice(画面外声音),有时候不用?什么时候镜头中只出现半张脸,或是让角色倾斜地出现在画面中?好的视听语言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反之观众则会觉得不耐烦:“怎么台词还没读完!”

3.有的放矢的内容安排。在没经历过这8集以前(萌二时期),我对于从冻鳗高手到萌豚都喜欢用的“节奏”一词只有一种人云亦云的模糊感受。然而将画面用图片的形式排开以后,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哪些地方分配了多少张数,剧情怎样安排详略,关键部分如何提取。最为宝贵的是,这八集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观众如果要“详写”应该怎么样,如果要“略写”应该怎么样。虽然这里展现出来的只有单集,但是这个思路也可以应用到整季动画中。节奏明显有问题的,最近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间谍过家家》。游乐园那一集虽然有着不俗的作画,但是在严谨正剧与欢乐喜剧之间摇摆的矛盾经由这一集也充分地暴露了出来。不过这个问题常常出现在原创动画中:最二网管,夏洛特,甲铁城,ditf,成神之日,契丹物语!或许正是因为一次次的ptsd,才让“节奏”这个词产生了广泛的适用范围吧。

4.一抹奇幻色彩。不过太多的奇幻色彩就不好了,那不叫奇幻,那叫整蛊。

说到这时再回头看看这8集拍了些什么,确实是令人饶有兴趣。从我的视点来看,动画最有趣的一些地方莫过于如此了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