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心理学家武志红:原生家庭分5个层级,你给孩子的是哪一级?

写在前面:

武志红老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张凯峰,尹建莉父母学堂联合创始人,CEO。

2022年7月15日,武志红老师做客尹建莉父母学堂直播间,与张凯峰先生进行了对谈。

本文根据该次直播整理。

原生家庭的五个层级

学堂:

您觉得,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

武志红:

是孩子和生命早期的抚养者构建的关系模式。

怎么理解呢?

英国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说,关系的本质是谁释放焦虑,谁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

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里,按道理,父母是更有力量、更有资源的一方,所以父母应该是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的人。

但很遗憾,现实中往往反过来,父母在释放焦虑,让孩子成为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的人。

这会导致什么呢?

孩子的心理空间被父母侵占、破坏了,孩子就越来越不灵活,越来越没有力量。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到底谁是制造焦虑的一方,谁是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的一方,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我们据此将孩子的命运分为五个层级:

最糟糕的层级——孩子命运的下下签是:

父母经常非常野蛮、粗暴地侵入孩子的心理空间,不断给孩子制造创伤,比方严重地打孩子、骂孩子。这样的父母简直就像孩子的死神。

我有个来访者,是个女孩,她爸爸每天都要打她,有时候一天打两三次。

她妈妈有一次对她爸爸说:你别这样打孩子,你能不能三次合成一次打?

她爸爸听了觉得有道理,他也想做个好父亲,就三次合成一次打,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说:不行,还是得想打就打!

这样的父亲,对孩子来讲是噩梦。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办法构建稳定的心理空间。

严重虐待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命运的下下签。

比下下签好一点的是中下签——

父母不是暴虐地对待孩子,但也在通过唠叨、抱怨、诉苦等方式,不断给孩子制造焦虑:

“咱家不容易,未来都靠你呢!”

“你要为我活呀!”

“我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你好!”

“我好着急呀!”

“我为你的前途担忧!”

孩子在忍受的过程中,心理空间不断缩小。

在中国,我个人认为大多数孩子抽到的都是中下签。

中签则是:

父母既没有用暴力给孩子制造严重的创伤,也没有习惯性地向孩子传递焦虑,孩子的心理空间能主要用于安放他自己的人生,应对他生活中的挑战。

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局面,孩子能树立起边界来保护自己,长大之后,不至于整天为别人瞎着急。

而抽到中下签和下下签的人,则很容易受别人影响,很容易受各种焦虑的冲击。

讲到这里,抽到中签的人,可以给自己鼓鼓掌了,这个命挺不错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中上签什么样:

孩子是释放焦虑的一方,父母是承受、容纳和转化焦虑的一方,孩子的心理空间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不断扩大,孩子会觉得就算自己有事搞不定,没关系,有一个更大的力量会支持他、帮助他,孩子就会放松,不是那么焦虑。

上上签呢?

父母不仅能承受、容纳和转化孩子的焦虑,而且能帮孩子学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相信自己的感觉。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如“股神”巴菲特、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都讲过“相信你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成为顶级高手不可或缺的品质。

很多人很有理性、很聪明,但在重大决策和挑战面前,不能帮自己稳住。因为他们只会使用头脑,却不能连接自己的感觉。

相信自己感觉的巴菲特,能做到“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相信头脑的人呢?别人贪婪的时候他也贪婪,别人恐惧的时候他也恐惧,无法免于焦虑的互相传染,无法坚守自己的立场,因此注定成为平庸的大多数。

学堂:

很多家长自己抽到了中下签、下下签,长大之后糊里糊涂做了父母,在有觉知之前,会完全复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又变成他孩子的中下签、下下签。

这种不幸的代际传递,怎样才能终结?

武志红:

焦虑是一种死能量。

当焦虑太强烈的时候,第一代承受不了,构成了创伤;第二代把这个焦虑容纳和化解了很多;到第三代,空间就更大了。

在我的观察中,多数家庭还是一代比一代要好。

我们不妨回去问问自己的父辈是怎么长大的。他们抽到的很可能是下下签,然后给了我们一个中下签,那么我们就可能给孩子中签、中上签甚至上上签。

如果我们抽到的是中下签或者下下签,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命运,怎么办呢?

首先得知道自己过去的很多做法是错的,比方跟孩子说“我都是为你好,你要听我的”——不要再理直气壮地做这些事。

不管我们自己抽到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对孩子一代说“你要尊重你的感觉,相信你的感觉”,这样能给孩子特别大的祝福。

把事情做好的秘诀

学堂:

我在长期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发现,当亲子关系变好,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变好。这是什么原因?

武志红:

很多父母特别操心孩子的学习、工作、恋爱、婚姻,我们得知道,其实一切都是关系:

学习是跟知识构建关系;工作是跟各种事情构建关系;交朋友、谈恋爱,是跟人构建关系。

所有这些关系的原型,都是一个人跟父母(生命早期抚养者)的关系。

如果父母老给孩子制造创伤、制造焦虑,孩子会觉得,一旦把自己的心打开,和外部世界构建关系,就会被压缩、被攻击、被破坏、被伤害,他就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就会拒绝读书,拒绝接受知识,拒绝和人打交道,结果就变成既不能学习、工作,又不能和人打交道,这辈子就非常麻烦了。

我有一些朋友是这样子的:

童年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好奇,但每当他对一件事感兴趣,父母都对他说“你必须考满分,必须在这件事上拿到成绩”,导致他所有的爱好都被父母的焦虑给破坏了。

孩子能在某一方面发展得不错,通常基于父母对他这方面不怎么管。

比如有些数学天才,父母控制欲很强,但对数学不懂,没管,阴差阳错给孩子留下了跟数学建立关系的空间。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全方位无死角地控制孩子,什么都要孩子照你的标准来。

你本来水平就不怎么样,还哪哪都去管,孩子就感觉处处都受挫。

反之,如果父母能跟孩子构建宽松、有爱的关系,孩子的人生就可能呈现全方位开放的状态——

学习、工作、业余爱好、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各个方面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这样的人生就非常好了。

学堂:

我来小结一下,本质上就是说:

孩子需要一个不受打扰的心理空间,人格才能成长成熟,各方面才能蓬勃发展。

父母总是压缩孩子的心理空间,孩子就要保护自己,就会把自己的心理设定成防御模式——

不管外界来的是什么,都防御,那么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方面,就都很难成功了。

父母停止对孩子心理边界的入侵,孩子才会逐渐打开自己,和外界事物建立关系,学习成绩往往也就自然变好了。

所以说,父母跟孩子构建好关系,远比父母教孩子知识技能重要。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是孩子跟一切人、事、物关系的原型,这就叫做命运。

武志红:

是的。

和父母在一起,我是被控制的,我的心理空间是被压缩的,还是说,和父母在一起,我是被滋养的,我的心理空间是得到拓展的——这是左右孩子命运的基本性问题。

我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打游戏困扰,那孩子为什么喜欢打游戏呢?

孩子被父母控制得太多了,他觉得在现实世界中,什么事都做不了主,跟人打交道是不愉悦的,唯独在电子游戏中他能说了算,他只剩跟电子游戏还能建立一点关系。

有的父母还锲而不舍,一定要把孩子和游戏的连接也给切断。

最后孩子就变成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呈现一种全方位失去活力的状态。

学堂:

有的家长会说,如果不管控的话,孩子对游戏会越来越沉迷的,您怎么回应?

武志红:

如果你一直对孩子管控得很厉害,突然放手,确实会发现,孩子有一个阶段对游戏更加痴迷。

但我们要相信孩子是积极的、向善的,希望自己这辈子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的。

很多父母都在说,如果我不管我的孩子,他会杀人放火干坏事,好像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我们去反观自己,反观一下自己身边的人。

就我的观察来说,无论是我的来访者,还是我的亲人、同学、朋友,我真的没有见过一个人活得是容易的,我也没有见过一个人是不想好好活着的。

每个人都天然地希望自己特别有价值、有用、被爱,希望自己积极高效。但因为发展受阻,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懒,这么消极,总是想躺平,对事情没有兴趣。

当他们处在这种状态中的时候,我真的没见过一个人是享受的。

反而当人把事情做得非常好,在某方面做得水平非常高,他才能够愉悦地躺平。

人之所以会被电子游戏、互联网、垃圾视频困住,很多时候缘于他的出路一个一个都被堵死了,他感觉没有出路,才在看起来有害的事上耽溺。

心理咨询师在干嘛呢?

仅仅是在帮助来访者移除成长的障碍。

我们做父母的要知道,很可能我们就是给孩子制造障碍的那个人。

我们过多的管控、过多的压力,给孩子制造了成长的障碍。

学堂:

其实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养得优秀、卓越,怎么才能做到呢?

武志红:

大家口中说的优秀、卓越,我从心理学视角给出的解释是:

能把事情做好,具备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

我们前面讲了,一切关系的原型,都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比如我,并不能很好地和人构建深度关系,因为我一出生,我妈妈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她没有有意地把她的焦虑塞给我,但我自动地就想帮她承受、容纳和转化她的焦虑。

由于我从小过多地考虑妈妈,我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空间就被压缩了。

幸运的是,在做事情上,我从来没有挨过打、挨过骂,没有被否认过,我始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感觉来。

所有的高手都在讲,感觉特别重要。

打球的时候要有手感,作家要有对文字的感觉,乐手要有乐感,美术家要有美感。连谈恋爱都得有感觉,没有感觉的恋爱没法谈。

人一焦虑,就会离开感觉,进入思维,进入头脑。

可以说,感觉和思维是一对矛盾。

大家都有体验,如果白天充满焦虑,晚上就会睡不着,闭上眼睛却一直在思维,头脑停不下来。

为什么说化解孩子的焦虑,对扩大孩子的心理空间那么重要呢?

当孩子有了心理空间,不那么焦虑的时候,才能遵循感觉去做事;跟着感觉去做事,才能和事物建立深度的关系。

用感觉去做事,和事物建立的是真实关系。

真实关系的特质是,它能够成长,会一点一点从比较浅表的关系,变成深度的关系。

用思维去做事,和事物建立的是虚假关系。

虚假关系的特质是,不能成长,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面。

所以,用感觉做事的人,日后会呈现几何级数的成长;用思维做事的人,再聪明也不行。这两种人在职场上的表现不可同日而语。

出众的能力、丰厚的财富,都是用感觉做事、和事物建立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已。

就我自己来说,在上大学以前,我一次课都没逃过。

有些朋友笑话我:“你的人生苍白呀,都不知道逃课是什么感觉。”

我说:“拜托,除了英语我没有学得特别好,其他所有科目我都热爱、都喜欢,干嘛要逃课呢?”

毕业以后,我先是在《广州日报》工作,后来自己做老板,也都觉得非常有趣,从来没有感觉辛苦。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其实都可以充满享受、充满愉悦的。

但是绝大多数人失去了这个机会,他们觉得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为了生存不得不工作,一做事就充满牺牲感、付出感。

我把人分为四种,第一种叫做困苦,第二种叫做普通,第三种叫做高手,第四种叫做天才。

做事时能够充满愉悦和享受,才有可能成为高手、天才。

家长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卓越与否,关键不在于如何聪明、如何勤劳、如何使劲儿,而在于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有能力跟自己所做的事情建立深度关系,乐此不疲。

我把我这部分经验变成了一门课程:《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

学堂:

我们父母也可以对标一下,如果自己还在困苦、普通的水平,就不要去指导孩子了。

你不去管孩子,不去破坏孩子的感觉,孩子还有机会成为高手、天才。

武志红:

是的。

放手就是什么都不做吗?

学堂:

有的父母不甘心,会问:

那我就放养吗?啥都不管了?

我要不管,我的孩子能一年不做作业!

父母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武志红:

如果父母真能做到前面说的中签水平,就是给孩子很好的支持了。

我见过很多学习障碍的孩子,甚至考上了哈佛,不能读书了,回国了,父母特别着急,找到我,问能不能赶紧把他孩子治好,好重新去上学。

最终这些父母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

他们在孩子的高级发展上做不了什么,他们得退回去做孩子的养育者,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就行。

因为在孩子的高级发展上,他们就是制造障碍的人,是问题的源头,他们收手了,孩子才有机会变好。

父母们动不动就想操心孩子的高级发展,结果越操心,孩子的问题越严重。

网上天天说“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家里出现这种现象了,父母就应该意识到,你就是那个问题的源头。

你就承认你没办法吧,你不能在孩子的高级发展上发挥正面作用,你不如就把孩子的基本生活照顾好就可以了。

至于父母如何能给到孩子中上签、上上签,就涉及到让孩子学会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做事。

孩子为什么没机会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做事?

还是父母太着急啊,总忍不住催促孩子、干涉孩子。

太着急的背后,是父母的全能自恋。

学堂:

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全能自恋?

武志红:

全能自恋是:你升起一个愿望,你就希望立即、马上、完美地得到实现。

光全能自恋还不构成特别大的问题,关键是全能自恋很容易变成全能暴怒。

愿望在现实面前一旦受挫,你就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想毁灭这件事、毁灭孩子、毁灭自己,甚至毁灭整个世界。

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是连在一起的。全能暴怒也经常被我们称为无能狂怒。

但凡你发脾气,内在都是全能暴怒在发挥作用。

我们为什么不能很好地盯着自己,看向自己的内在,而总是盯着孩子?

因为我们内在有太多黑暗的东西了。

这里说的黑暗,是指负能量。

我们安放不了,就把自己的黑暗投射到孩子身上,控制不住地要管孩子、弄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制造焦虑。

能够给孩子提供中签、中上签、上上签的父母,他们首先都自己安放了自己,他们自己过得不错,自处时能够比较自在,于是自动地就不会去搞孩子了。

对于内在有太多黑暗、太多负能量的人来讲,你真的要斩手斩脚,不要去干涉孩子,要知道,能给孩子一个中签已经很好了。

先做到这一步,下一步才是在孩子处在全能暴怒中的时候,你能够去安抚孩子,用你空余的心理空间帮助孩子转化他的焦虑。

学堂:

所以,再强调一次,做中签的父母就没那么简单!

说“我不管,孩子能一年不做作业”这种话的父母,恰恰暴露出了他自己内在翻腾的焦虑。

他已经急了,他认定对面那个孩子是焦虑的制造者,他没意识到是他自己的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出来了。

当他被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控制住的时候,他觉得孩子是他的冤家对头,孩子就是来折磨他的。

在这种心态里的时候,他说“躺平”是假的,其实他根本躺不平。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说“放手”“不要管孩子”,是让你什么都不用做了,你要下功夫的是,去处理好你自己内心的焦虑,走出全能自恋啊!

做好这些,你才能真的去支持到你的孩子,让亲子关系好起来。

亲子关系好起来,孩子不会一年不写作业的。

武志红:

是的,我们去看一年不写作业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是充满痛苦的。

过去被父母的焦虑压得太严重,当父母的焦虑撤掉,孩子有一段时间可能确实就想躺平,不想做事情。我们必须理解这一点。

学堂: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排毒的过程。

武志红:

是的。

有一次,广州一家单位请我去讲课。

一位听众跟我说,他的孩子在小学阶段一直成绩倒数,没想到上了初三突然开始考第一。

我就问这位父亲,他做了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当然焦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一直对自己说“静待花开”,他由衷地相信他的孩子是好的,他的孩子智商情商都没问题。

这位父亲,是真的把自己的焦虑兜住了,没有传递给孩子,真的做到了中签。

在你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不要去胡乱指导孩子,处理好你自己的焦虑,相信孩子是OK的,这就够了。

和这位父亲相比,很多父母都太着急了。

看到孩子考了8分,马上就坐不住了,觉得孩子差劲、垃圾、太过糟糕,怎么也得考80分吧?而且想马上实现从8分到80分的飞跃。

有位叫魏书生的老师为着急的家长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做了什么呢?

拆解任务。

他看到,从8分到80分,里面可能有10个甚至15个、20个台阶。

好的父母,能够看见里面的15个、20个台阶,尊重这15个、20个台阶。

孩子每走一个台阶就鼓掌,而不是要求孩子一夜之间达成飞跃。

父母要做孩子的啦啦队,经常给孩子鼓掌。最终孩子也能学会把难度高的事拆解成一步一步去做。

只要不着急,和事情一点一点地建立深度的关系,就能发现,事情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做就很容易成功。

这是一个受益无穷的哲学。

学堂:

经常听到一句话:看见即疗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武志红:

生命的本性是希望自己被看见,当我们内在的一些部分没有被看见的时候,它们就处在黑暗之中,负能量就高,就会投射到外在世界,演变成各种问题。

看见并不容易。

当孩子持续一年不做作业,你能否看见孩子有痛苦?

我相信很多父母看不见,就觉得孩子是懒,想轻松,想逃避。

所以孩子就得不到疗愈啊。

当你看见孩子其实也在为这件事着急,他也想寻求答案,也在左冲右突地寻找出路,你就做到了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

你看见所有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着一些非常积极的动力,事情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学堂: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当我们能够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我们的行动、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自然就变了。

武志红:

对。

比如我们看见了孩子内心其实是积极的,看见了他对这件事的焦虑,就不会简单地去批评他、要求他、管控他,而是真的去支持到他。

看见并不容易,因为父母很容易就把自己内在的黑暗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恶意。

你认为他就是一个自私的、懒惰的、恶毒的、跟父母做对的小孩,这时候何谈看见?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听起来非常简单,做很不容易。

学堂:

到底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家长去看见孩子?

武志红:

根本上是我们能否看见我们自己的内在,先转化我们自己内在的黑暗。

知道但做不到,怎么办?

学堂:

我们在做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道理都知道,但真的做不到。

听了今天的讲座,也有家长表示太难了,更焦虑了,怎么办?

武志红:

这是可以理解的。

过去认为,问题都是孩子的,我是对的,就不用焦虑了。

现在发现,原来我错了,原来问题在我这,有些家长就会因此出现更多的自我攻击,更多的焦虑。

但要明白,你这种焦虑是对的,如果你不焦虑,你的焦虑都扔到哪去了?扔给孩子了。

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身上,就意味着你把焦虑收回来了呀。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的心理空间就扩大了,这是多么好的事呢。

在自己焦虑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我有一个很好的发心,我想成为真正好的父母,这是多棒的事情呢,为自己鼓鼓掌。

我们要能看见自己的发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焦虑可能还意味着太着急了。

您可能希望自己迅速、立即、马上就成为一个很好的父母,这跟希望孩子立刻从8分飞跃到80分一样,是全能自恋作祟了。

承认自己错了,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慢慢来,一点一点改进吧。

不仅是你生了孩子,我相信,也是孩子选择了你作为他的父母。

通常,父母和孩子有很深的缘分,只要你们的关系一点一点在改善,这就很好了,一代比一代好,就已经很好了。

你不能说我现在是下下签,马上就要变成中上签,甚至上上签。

也许你花个三五年,能变成中签,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不要太着急,不要要求太高,一点一点和事情建立关系,一点一点深入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走出全能自恋的过程。

核心还是,斩手斩脚,停止向孩子传递焦虑。

当你兜住自己的焦虑,给到孩子中签的时候,孩子就能做他自己,按照他自己的感觉逐渐地去发展,他的命运就比绝大多数孩子的命运要好了。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