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考察·前篇》并没有像《俯瞰风景》一样将时间线错开叙述,所以并不需要对本篇出现的情节加以整理,完整观看剧场版就可以知晓本篇故事的大致内容,以下是《殺人考察·前篇》的详细时间线。
1995年4月,干也在雪夜邂逅两仪式。9月1日凌晨,两仪式发现小巷之中的死者。同年秋,两仪式买下了红色皮夹克。12月,学校组织告别会送别白纯里绪,白纯里绪在走道暗示两仪式是杀人魔。放学后,黑桐干也在雨中哼起歌谣陪伴两仪式。当日夜,两仪式在铁路桥下发现第五名被害者。四个事件发生在同一天。12月,期末考试结束的当日,黑桐干也收到两仪式的邀请信。次日,两仪式和黑桐干也一起在商场游玩了一天。1996年1月31日黄昏,两仪式在教室向干也透露了自己只懂杀人。2月1日,黑桐干也看到了两仪式手臂上的伤痕。2月3日,秋巳大辅向干也透露了凶手手臂受伤的讯息。同日夜,黑桐干也在从两仪家宅邸返回的途中偶遇白纯里绪。晚间11时许,黑桐干也在竹林目睹了第七名受害者以及站在尸体前的两仪式。2月4日,黑桐干也请假一日,接受警方调查。之后,黑桐干也开始在两仪宅邸外守候。2月5日中午,两仪式向干也坦言自己是异常者并对干也完全无视。3月5日黄昏,两仪式也在教室对干也做出了最后的警告。3月5日夜,两仪式企图杀害黑桐干也。1998年6月,黑桐干也带着花束前去看望昏迷的两仪式。
【资料图】
原作对比剧场版《殺人考察·前篇》的小说原文在篇幅长度上虽说与《俯瞰风景》大致相当,但剧情却更加饱满,与剧场版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完全一致。
剧场版两仪式和干也的雪夜初遇是原作终章简单带过的情节。两仪式和干也在开学典礼上的相遇是原作没有的情节,按时间推算应该发生在四月。
剧场版中第二名受害者遇难的画面是原作没有的情节。以下是剧场版中没有提到或比较隐蔽的内容。
两仪式进入高中时的年龄为16岁。秋隆曾为即将入学的两仪式准备了适合少女的洋装,但式仍然选择了和服作为日常穿着。
即便有人主动搭话两仪式也难以亲切应对,所以开学不到一个月,两仪式就得到了想要的理想环境。
两仪家数代都没有真正携有“天赋”继承人出现,原因并不是因为血脉断绝,而是因为有“天赋”的继承者在成年之前就进了精神病院。
黑桐干也给两仪式哼的歌曲为电影《雨中曲》的同名主题曲《Singin" in the Rain》,有意思的是该电影上映于1952年,但音乐专辑却发行于1996年。
学人在听说干也用兔子来形容两仪式后,称电影里也有一拳把人脑袋打分家的兔子,剧场版中删去了这句含有剧情暗示的对白。
织在给干也的信里只有一句话“明天带我出去玩” 。织和干也一起逛的服装店都是女装店。干也和织在新年还一同去参拜了神社。
原作中有很清楚的说明,竹林之中站在尸体面前的两仪式所穿的和服为白色,剧场版将其改为了式常穿的青色和服。
秋巳大辅认为两仪家没有嫌疑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两仪式长得漂亮,这让干也唏嘘不已。
原作中有很清楚的描写式不确定织有没有杀人,因为当晚式的记忆变得有些模糊不清。原作中干也在被两仪式割伤后就迅速选择了逃离,并没有多余的情节。
篇章的最后一页是荒耶宗莲对于三枚棋子的独白,剧场版中将此情节移到了ED之后。
全面解析1.两仪式拥有几人格?
两仪式拥有三个人格,分别为式、织以及根源式。在《杀人考察》前篇中,无论是剧场版还是原作,都对除式与织以外的第三个人格表述得极为模糊,更多有关根源式的信息,我会随着剧情的推进在以后的视频里慢慢揭晓。其实对于根源式,很多人应该并不陌生,Fate Grand Order中实装的剑阶两仪式,其人设依据就是根源式。
2.如何区分两仪式的每个人格?
式为内向型的女性人格,织则为外向型的男性人格。在剧场版中,大部分情节里两仪都是以式这一人格出现。与干也一同在商场游玩、以及向干也透露式厌恶人类的是织,值得注意的是,道场里与其父亲比试剑术的很有可能也是织,有关此情节两仪式的人格,剧场版并没直接表明,但在原作有关两仪式的独白中,有很清楚的描述,剑术一类的修炼,式会交给织来处理。开篇在雪夜之中与干也相遇、用鲜血涂抹唇瓣的也是根源式。在黑桐干也出现之前,竹林之中站立在尸体前的也是根源式,干也抵达现场后,人格则转换为了式。雨夜之中想要杀害干也的是式而并非是织,也并非根源式。《杀人考察》后篇的原文中有很清楚的说明,式在追赶干也时,明明很害怕的干也却不断停下回头看着式,此时的式突然明白织为什么不愿意杀掉干也,因为他不愿意破坏这个名为黑桐干也的梦,所以在雨夜想要杀掉干也的不是织。至于终章里,根源式说想要杀死干也的正是她自己,并不是想要说明在雨夜之中企图杀害干也的是自己,而是向干也表明式的杀人冲动来源于自己。其实根据和服颜色也可以做出判断,式的和服颜色为青色,织为橘黄色,而根源式则为白色。
3.如何看待织?
无论是剧场版还是原作都将织的人格描述为男性,式更是直接把织当作男性看待。其实从生理性别上来说,织毫无疑问是女性,我也更倾向于将织作为女性来看待。人格偏向男性化并不代表其性别认同也一样为男性,剧场版与原作均没有说明织会将自己当作男性来看待。在原作干也与织的约会中,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细节,那就是织拉着干也诳的所有服装店都是女装店,很明显织并没有将自己认同为男性。剧场版中给出的一些画面都说明了这一点,织的很多肢体语言都是比较偏向女性化的。因此我个人觉得可以将织理解为一个伶俐外向,活泼洒脱的少女,通俗来说就是所谓的“假小子”。
4.如何看待两仪式每个人格对于干也的感情?
单从《杀人考察》前篇来说,式应该只是单纯得将干也当作朋友,并没有多余的情感,就算有一些对于异性的好感,为了阻止织的上浮以及抑制自己的杀人冲动,式将这种情感进行了彻底地否决。而织对待干也的情感则更强烈一些,可以说织是非常喜欢干也的,织有没有对干也怀揣爱恋之心,这确实很难说,但织渴望和干也接触的心是真实的,用喜欢的来形容是绝对没错的。至于根源式,根源式其实是没有形状的,因为其本身就代表着空无,所以无法体会人类的感情,不过在被唤醒之后,根源式也慢慢对干也产生了一些情愫。
5.如何看待黑桐干也对于两仪式每个人格的感情?
黑桐干也是一个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能平等且理性对待的人,面对两仪式的不同人格,干也都可以用相同感情来对待,也可以说干也喜欢的是两仪式这个整体。不过在了解到式与织之间的矛盾后,干也对两仪式的态度也从主动接近变为了默默守候。
6.如何理解白纯里绪与两仪式的对话?
对于两仪式在走道遇到的陌生男子,剧场版与原作都刻意隐瞒了其真实身份,其实这名学长就是干也口中突然退学的白纯里绪。在此之前,杀人案件的受害者已经增加到了四名,白纯里绪口中的“四次”显然是在暗示两仪式是杀人魔。单从《杀人考察》前篇来看,这句对白是在制造“两仪式为杀人魔”的悬疑性话题,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后篇的剧情埋下伏笔。白纯里绪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勾起两仪式的杀人冲动,在原作多处有关两仪式的独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式误以为杀人冲动是织所承载的情感,再加上式有提到自己的记忆在近期开始变得模糊,原作在竹林之中对其有很清楚的描写,式在清醒的一瞬间发现自己正站立在尸体面前,并且询问这一切是否是织所为,但并没有得到应答。所以式也在怀疑杀人事件的元凶是否真的是织,白纯里绪的这句话正是利用了式对自己的怀疑。为了避免涉及后篇的情节,更多有关白纯里绪的内容我会在之后的专栏里予以补充。
7. 如何理解织与干也在教室的谈话?
织约干也谈话极有可能是式的主张,织很明显是在转述式的态度,所以织的神情非常痛苦,这无疑是一种永远拒绝干也的行为,而且织开始说厌恶人类的是“自己”,随后又改口为“式”,将干也当作梦的织是永远也不会主动推开干也的。式的想法也非常明显,一是表明自己的态度,用极端的方式推开干也,同时也是一种对干也的保护。二是让织出面拒绝干也,让织不再因为干也而上浮,同时让自身重新回归平衡。
8.如何理解式拒绝一切的态度?
式对周围的一切都极为冷漠,并不单纯是因为其内向型的人格,织表明式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厌恶人类。那么式为什么会厌恶人类?这其实与织的存在有很大关系。剧场版与原作种都有很清楚的表明,式因为织的存在而知晓了人的复杂,每个人都抱有不同的想法,不可能会永远爱着自己。为什么织的存在会对式产生这种影响呢?因为此前的织有提到“小时候不懂得怀疑,认为他人都会无条件的爱着自己。”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织对儿时感受的自述,因为织是外向型的,最初的织应该是一个会轻易相信并接纳他人的存在,就像上面所说,认为他人会无条件爱着自己,也就是认为他人不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织很有可能因为过分信任他人而受到过伤害,这种情感被式所捕捉,从而理解了他人的丑恶。相对的,式拒绝一切同时也是一种抑制织的措施,运用这种方式,消除一切会导致织上浮的诱因。
9.两仪式为何想要杀害黑桐干也?
两仪式是一个多重人格拥有者,式作为主导人格,拥有身体的主导权,而织只是辅助型人格,没有式的允许是无法擅自获得身体主导权的。虽说通过后篇可以得知事实并非如此,不过这里暂且不提。式厌恶人类且只懂得拒绝,不会去接触任何人,而外向的织恰恰相反,所以式不断扼杀织的意志来避免自我陷入矛盾的螺旋。然而黑桐干也与白纯里绪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此前的织无论怀有何种渴望与人接触的愿望,都只能自我否决,这是织曾经许下的约定,梦只能是梦,织不会想到梦在某一天也可以如此触手可及。温柔的干也最终打破了式拒绝所有的心之壁垒,织也因此擅自夺取身体的主导权与干也见面。式开始觉得织不再受自己控制,为了避免织的上浮,所以式开始不断威胁干也,让干也远离自己,好让织与自己重新回归平衡。另一方面,织负责接收式被压抑的情感,所以式以为自己的杀人冲动来自于织,随着这种冲动越发强烈,式认为这是由于织的上浮所导致的,让干也远离自己也是出于一种对他的保护。然而无论两仪式做出何种警告,却都无法摆脱干也对自己的心意。其实两仪式早就知道自己是异常者,她并不奢求普通人的幸福,但干也的到来却让她看到了梦的存在,为了避免矛盾的螺旋将自己永远溺入丧失理智的黑暗,式只能亲手掐灭梦的光芒(其实干也一人并不会令式完全崩溃,更具体的解读会放在后篇再做解释)。
深度解读《空之境界》中的主要角色两仪式式一位非常特殊的多重人格拥有者,笔者奈须蘑菇在处理这位角色的时候也是格外用心,使我们能够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走进人格分裂患者的内心世界,本期视频的深度解读,我想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谈一谈人格分裂。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的是,人格分裂是一种精神疾病,这种疾病不同于“多面性格”与“精神分裂”。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多面性格”的属性,例如一名成年男子,他在妻子面前扮演温柔体贴的丈夫,在员工面前扮演严肃果断的决策者,这是一种适应社会环境的表现。而精神分裂则是完完全全的另一种精神类疾病。
何为人格?人格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含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在社会适应中表现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与心理特征。何为格分裂?“人格分裂”也称“多重人格”。在医学上,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的行为表现具有完全不同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格有其单独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俗意义上来说,人格分裂并不是一个人拥有有多个灵魂,而是一个人的灵魂被击碎为了很多片。 人格分裂多发于幼年时期,由于此年龄段对于外界的认知尚不成熟,用于应对危机的防卫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在主人格受到长期的压抑与摧残后,会被动生成他人格用于保护自我,具体表现为利用分裂出的后继人格来代替主人格去面对主人格从心理层面不愿面对的事物。主人格与后继人格通常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一个外向开朗的主体人格会分裂出一个内向压抑的后继人格用于承受,一个内向沉稳的主体人格会分裂出一个外向叛逆的后继人格用于反抗。《空之境界》中的两仪式两仪式的多重人格从一开始就同时存在,只不过织仍然扮演着后继人格的属性,负责接收式被压抑的情感,并面对一些式所不愿意面对的事物。 人格分裂的过程通常分为分离前与分离后。在完全分离之前,主体人格通常并不知晓后继人格的存在,甚至有些时候,主体人格只是单纯将其当做想象中的伙伴来对待。完全分离后,主体人格与后继人格是彼此知晓对方存在的,也同样将自身看做“我”,把对方看做“他”或“她”,主体人格与后继人格之间的切换不再受主观意识控制,此时任何人格都有随时获得身体主导权的可能。在《空之境界》中,式与织以相互信任的方式共存,由式负责掌控身体的主导权,仅仅是在式同意或者回避的时候,织才会出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患者只要处于分离后的状态,多个人格之间是彼此独立且平等的,但主人格表现软弱或有意回避的时候,确实会使后继人格获得身体的主导权。 我之前提到过,主体人格与后继人格通常是相互矛盾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同一件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及应对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的压抑与挫折也越来越多,主体人格与后继人格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大。后继人格承受过多的压抑后,会在某种意义上将原因归咎于主体人格的软弱,后继人格会产生过分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挤压与削弱主体人格的存在,以至于主体人格淡化对自我的认知,后继人格将会取得身体的主导权。在《空之境界》中,正是因为对于黑桐干也的心意怀有不同的看法与应对,织才会违背式的意愿而选择主动接近黑桐干也,但式与织之间并没有出现尖锐的人格矛盾,很大一部原因是因为织也拥有身体的主导权,只是因为曾经许下过承诺,为了避免两仪式这一个体陷入矛盾的深渊,而甘愿沦为自我牺牲的那一方罢了,织所做的仅仅是做回自己,而在一直把织当作辅助人格看待的式,这显然是一种脱离控制的表现。 当然,上述这种接管方式是以强烈的人格替换表现出来的,随着矛盾的加剧,后继人格对于主体人格所不能接受的行为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以至于产生极端行为。如果后继人格将矛盾对象指向他人,便会导致伤害或致死行为;如果将矛盾对象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行为。式与织之间的确存在矛盾,但两仪式所表现出的极端行为并不是因为上述原因所导致的。织并没有过分否定过式,真正让式崩溃的原因是根源式所带来的杀人冲动。不过两仪式的确是将矛盾对象指向了干也,想要以抹除干也的方式来维持两仪式这个个体的完整与平衡。后又因为出于对干也的心意,不愿使梦破碎的两仪式无法对干也痛下杀手,最终将矛盾对象转向了自我,式唯一不想的就是沦为以只会杀人的罪恶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基于以往的研究表明,人格分裂患者在切换到当前人格后,不会拥有记忆其他人格的记忆。但根据最新研究显示,人格之间并非是不共享记忆,而是不共享记忆的认知,具体很难形容,在查阅一些资料后,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人格分裂患者的失忆症状属于解离性的,通常会把自己这一人格所经历的事件当做“我”的记忆,而把其余人格的记忆当做“非自我参与”的无实感记忆,人格之间应该是共享记忆的,原因很简单,无论人格怎样分离,他们都共享同一个大脑。在某个人格获得身体的主导权时,此人格会失去其他人格的身份认知,本能得回避甚至排斥其他人格的记忆,只把本人格的记忆当做“我”的记忆,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对其他人格记忆的丧失。在《空之境界》中,式与织在记忆方面似乎并没有上述的现象,例如织在教室向干也透露式的心意之后,第二天干也依然约式一起吃饭,式对干也当作无事发生的态度很惊讶,从这里得知,式是非常确信织已经向干也转述了自己的态度。此外,式在竹林之中看到尸体后的第一反应也是向织发出询问,这都足以说明式与织之间即便不共享记忆,也是可以进行沟通并彼此了解的。不过有关根源式的记忆,是明确不与式与织共享的,从开学典礼上式对干也表现出无印象的情节就可以看出,这其实也是因为式与织察觉不到根源式的存在。式的记忆之所以变得模糊,也是因为根源式的苏醒所导致的。 人格分裂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症,有关这种病症的记录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许多影视与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使得这种疾病在大众的认知里严重失真。《空之境界》中有关两仪式的多重人格塑造,虽说添加了部分艺术加工,但在另一方面,的确带领读者从现实角度认识到了这种疾病。两仪家素来以培养多重人格的继承人为准则,将其视为超越常人的标尺,而两仪式却抱有相当的质疑。的确如此,没有哪一种精神类疾病是不痛苦的。患者被困在连自己也无从知晓的混沌境界中,无从理解自己,也不被他人所理解,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干也,甚至连亲人都对他们充满厌恶。我时常会在网络上看到一些人声称自己患有人格分裂,最后却被发现只是演技太过拙劣,这种行为令我十分不耻,他们只要拍拍视频就能将一种现代医学都没能研究透彻的疾病给完全戏剧化,明明从未体会过他人的痛苦,却轻易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抛入失信的境地。人格分裂并不有趣,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存在,只有认识到了这点,才算对这类疾病有了最基本的认知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