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斗

电影凭什么吸引人?不仅仅是画面和特技,而是走进观众的内心。所谓心有所动,情有所感。乌尔善导演的《封神1: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其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民本色彩,使这部电影片具有了超越了时代的意义。

就历史观而言,乌尔善的《封神》超过了前辈张艺谋和陈凯歌,《满城尽带黄金甲》《荆轲刺秦王》都是以胜利者的视角来诠释历史。乌尔善十年磨一剑,《封神》第一次从苍生的视角来诠释改朝换代,把中国电影的价值观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关资料图)

《封神》把一个中国人都听过的古老故事,挖掘出了新生的意义:过去人们只是把《封神榜》《西游记》《聊斋》这些作品当成志怪小说来看,而《封神》这部电影除了娱乐性,也颇具思想性。

《封神》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影片:电影开篇,殷寿率领一众质子攻打冀州城,马怕火不敢进攻,殷寿把马的眼睛蒙起来,训诫质子们:“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但接下来,姬昌却对被蒙蔽的儿子姬发说:“你看到的,只是他想让你看到的。”

纣王继位大典上有一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唱词,这是出自《诗经·商颂·玄鸟》,讲述商王朝的起源,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后来成了传说中的商之始祖,玄鸟则是商朝的图腾。这使得商朝的改朝换代涂上了天命所归的神话色彩:从禅让制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家天下。

殷商一朝,父权和王权同样神圣;但是姬昌却启迪儿子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这部电影乌尔善把大量的篇幅放在纣王身上,抓住了纣王身上的人格分裂和自相矛盾:他战功赫赫,有实力与野心,开疆拓土打天下,却因为自己是次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哥坐享天下。纣王一方面宣誓要自焚祭天,又号令天下建造恐怕到自己老死也建不完的庞大的祭天台,还求神问道,试图找到一个涅槃的秘法。

纣王借助狐妖弑父杀君坐上王位,这是他对强权的挑战。但反抗的另一面是纣王的“怕”,所以他逼质子们杀掉自己的父亲,让姬昌吃下儿子伯邑考的肉,一把火烧了祖宗牌位。

人性的复杂加上费翔惊艳的表演,让纣王成了《封神》里最立体的一个人物。还有对妲己突破性的改编,不是单纯狐媚惑主的红颜祸水,而是纣王内心野兽的外化。全新的纣王加妲己组合这条线非常丰满突出。《封神》电影中,借姜子牙之口说出了一句非常精彩的气眼台词:“ 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这句台词其实是将中国古代的两句名言合二为一,“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人无衅焉,妖不妄作”出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导演乌尔善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民本精神的源头。

但也由于纣王与妲己互为因果这条线太出彩,让另一条同样非常重要的故事线显得太弱了,就是质子们的这条线。

为防止诸侯造反、商朝要求各地诸侯都把最宠爱的儿子送到都城朝歌做人质,是为质子。质子们从小被纣王洗脑,直到有一天,纣王突然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谋反,按律诛九族,你如果杀死你谋反的父亲,安排你继承他的大位。此时此刻,这些质子该是如何天人交战,如何抉择?

这群被蒙上眼睛的少年,一方面是商朝制衡各方诸侯的棋子,一方面是纣王杀人的刀,他们必须完成一次从工具人到意识觉醒的转化,撕掉蒙住眼睛的布,整个《封神第一部》的故事才算完整。

可惜他们从头到尾都太纯净了。

质子杀四大伯候这场戏,作为影片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艺术完成度恰恰是最低的。暴君一手调教,要在短时间内面临夺权、弑父的孩子,他们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相反,他们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趟过尸山血海。他们的挣扎不在于杀人,而是这一次要杀的是自己的父亲。

纣王是他们精神上的父亲,眼前的则是把自己送来当人质的亲生父亲。这种人性的考验,对演员呈现情绪复杂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惜他们的表现完全不像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士,更像只是表演过杀人的舞者,杀父挣扎和犹疑的刻画流于脸谱化,人性的复杂在这里没有得到艺术的充分表现。

这就让几个质子的人物塑造一个能立住的也没有,所有人都沦为纣王的陪衬。

并且在这场三方较量的戏上,导演还是一直把焦点对准纣王,年轻演员们毕竟不太可能像李雪健饰演的姬昌一样,能在一瞬间把任何一种细微的情绪传达到位,就更显单薄和无助。

《封神第一部》非常好,但还不足以“封神”,问题就在于导演内心纠结。就像这个影片的宣传一样,因为做得太不容易了,十年时间,我们看到最后字幕一些主创的名字都画上了框,基于时间、成本、情感等等的投入,导演太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和票房大卖,整个宣传都在刻意讨好观众,又是费翔秀肌肉,又是小鲜肉的花式捆绑,还把影片中的苏妲己宣传成哈基米式的甜心小可爱,以期吸引新生代的观众人群,这其实消解了《封神》电影的意义,也挡住了很多真正目标观众设置了观影障碍。

中国经典故事的母题还有太多可以挖掘的地方,我们原本就是讲魔幻神话故事的鼻祖,像《指环王》《权力的游戏》都是脱胎于《西游记》,但在电影方面,我们还缺乏拿得出手的好作品。

《封神》称得上是一部良心之作,为这几年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重燃起希望之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