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名片。从本期开始,本版推出“发现京西北 聚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栏目。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践行四力,探访京张两地的体育场馆、文化设施、特色风貌,展现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进程与成果。

盛夏时节,在张家口市宣化区观后村的葡萄园,一座座漏斗形的葡萄架枝繁叶茂,宛若盛开的朵朵莲花,簇拥着小小村落。“半城葡萄半城钢”是此前人们对宣化区的美誉。宣化种植葡萄有1300多年历史,观后村现存葡萄藤树龄最老已有600多年,并以其庭院漏斗架式等独特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宣化区围绕葡萄种植,积极发展观光、采摘、餐饮为主的庭院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葡萄种植历史悠久

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宣化区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厚重,文脉悠长,清远楼就位于宣化古城中,这句诗也表达出当地种植葡萄的规模与历史。

宣化牛奶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宗年间,葡萄从当时的都城长安传到宣化一带。人们主要将葡萄栽植于房前屋后,供自食及乘凉观赏用。当地文化学者告诉记者,1993年,在宣化城西下八里村北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发现十余座辽代墓葬,其中保存完整的张文藻墓中出土了整串已干瘪的葡萄,保存完好,还有鸡腿瓶中盛放的葡萄酒,这证明了宣化在1000多年前就有葡萄种植历史。

如今,在宣化古城的观后村里,全村现有漏斗架葡萄889架,这些葡萄大多是树龄上百年的古树,还有一株600多岁的古葡萄藤,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见证着宣化葡萄发展的历程。

村民耐心侍弄“老伙伴”

观后村位于宣化北城墙内,一片绿油油的葡萄架成片分布。

村民郑春玲正在葡萄架下忙活。她正站在凳子上手拿剪刀给葡萄“疏果”。6月15日左右至7月10日左右是葡萄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葡萄6月上旬落花,基本的果实都有了。眼下,郑春玲要把小个的果实剪掉,保留更饱满的果实。同时,她还要剪枝,保证每个新藤上只留下一串葡萄,确保葡萄生长期充足的养分供给。郑春玲今年60岁,在葡萄园里忙活了40年。在她印象里,祖上好几代人就已经开始种葡萄了。剪枝和疏果都需要双手高举、密切配合,在郑春玲的巧手下,葡萄串很快成形。尽管这两道工序费时费力,但是郑春玲和村民们都乐此不疲,耐心侍弄这些“老伙伴”。她说:“我们会给老藤浇水,施加农家肥,给它加营养液。还会采取一些防虫防鸟的保护措施。”古老的藤蔓在呵护下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8月5日左右至9月5日左右是葡萄的第二个快速生长期,这期间是葡萄上糖分的阶段。观后村村支书戚辉告诉记者,葡萄喜干燥,今年天气偏旱,农民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浇水,“预计今年的葡萄比往年还要好吃。”成熟的葡萄一串就有将近1公斤,一架葡萄能产出400到600公斤葡萄。葡萄果实粒大,呈长椭圆形,犹如奶牛乳头,因而得名。成熟后的葡萄,晶莹剔透,呈黄绿色,穗大,粒大,肉脆,多汁,皮薄,口感好,百食不厌,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

漏斗架“内方外圆”优美独特

在绝大多数国家,葡萄都是远离城市,种植在田野里,唯独宣化的葡萄种在城市里。宣化最早的葡萄面积占了大半古城,由城市向城郊发展的传统农业系统,在世界上也比较罕见。

登上葡萄叶造型的观景长廊,俯瞰整个小镇的葡萄架,犹如朵朵盛开的大莲花,又像一把把倒置的绿伞,颇为壮观。

戚辉告诉记者,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度至35度,呈放射状。“内方外圆”优美独特的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这种架形具有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以及抗风抗寒等优势。10至20株老藤种植在一个20-40平方米的圆台内,老藤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排布,村民把架中央的土台叫做“凤凰台”。一般情况下,4架葡萄占地面积就能达到1亩。每个圆台里藏着的都是宣化葡萄年龄的秘密。凤凰台上落凤凰。凤凰又是传说中的吉祥鸟。葡萄代代延续生命的藤蔓蜿蜒生长,历尽沧桑,为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具有“历史人文典故丰富、漏斗架栽培方式唯一、城市中庭院经济农作系统”等特有的遗存价值。2013年5月,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是全球第一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去年观后村碧禧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检验,有关部门今年正式给该合作社的葡萄发了绿色食品证书。当地将老种植区打造为“莲花葡萄小镇”重点发展农业观光游,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甜葡萄带来好光景

在观后村,村民仍然保留传统技艺进行种植,虽然不如流水线高效,但一举一动中体现出了厚重感和文化传承。冬天,葡萄藤需要埋到1米深的地下过冬。次年4月“起架”,施肥、剪枝、疏果……春华秋实,九月底才能迎来收获期。围绕葡萄园,村民搞起了观光采摘、餐饮服务等生态旅游,甜葡萄给大家带来了好光景。

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村里的葡萄适合鲜食,采摘几天后口感就会发生变化;葡萄的价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乡村旅游发展层次较低;种植户平均年龄偏高。为了让农业发展更加可持续,村里可以尝试建设冷库,拓展农产品加工链条,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进一步帮助老百姓致富增收,以推进乡村振兴。

除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外,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来自中国的一项项农业技术被收录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这类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未来应当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