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大众网见习记者 李可欣 枣庄报道

7月5日,聚焦民生福祉,着力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新闻发布会在枣庄会展中心召开。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1-5月,全市PM2.5同比持平,改善幅度列全省第2位,SO2、O3分别同比改善6.7%、3.0%;7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水体优良比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安全稳定。

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忠宇,市生态环境质量服务中心主任宫文哲,市生态环境局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办公室副主任、一级主任科员王士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忠宇表示,今年以来,枣庄市生态环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目标,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污染防治攻坚,让群众幸福感更足。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为主线,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今年1-5月,全市PM2.5同比持平,改善幅度列全省第2位,SO2、O3分别同比改善6.7%、3.0%;7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水体优良比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安全稳定。在蓝天保卫战方面,聚焦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项任务,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协同管控,实现PM2.5与臭氧“双控双减”。强化科技赋能,全力打造“一中心、一平台、N应用”的智慧环保平台,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快速联动机制,以“枣庄大气快速联动群”和智慧平台问题快速交办软件为平台,处置各类大气污染问题1500余个,消除高值问题88个。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强化流域联防联控,与济宁市、部分区(市)与微山县、市内各区(市)之间签订联防联控协议16份,实现市、县两级联防联控协议“全覆盖”。对全市4433个入河湖排污(水)口完成溯源,实现了河道排污可监测可追溯。在净土保卫战方面,528个地块纳入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更新发布58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47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2023年上半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无废细胞”创建活动。依托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巡查深入开展“清废行动”,梳理疑似问题点位23个,全部完成核查整改。

二是聚焦生态环境安全,让群众安全感更强。坚持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围绕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累计督促整改生态环境安全隐患问题401个。不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实施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源、风险物质和应急物资“三张”清单,依托“南阳实践”项目,开展韩庄运河跨省河流“一河一图一策”环境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枣庄市1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全面提升环境监控水平。依托枣庄市生态环境监管决策平台,建立了横向联动市直部门、纵向联动区(市)、镇街的快速联动机制,持续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建成枣庄市企业用电量监控系统,615家企业完成安装联网。目前,枣庄市生态环境智慧化监管系统基本实现环境状况综合研判、环境污染问题追根溯源、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等多模块协同管理。

三是聚焦信访问题整改,让群众急难愁盼更少。今年以来,共办理群众信访件953件,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工作,今年累计发放举报奖励22.64万元。对已办结信访件开展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群众信访满意度逐步提升。坚持问题导向,从严从实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截至目前,第二轮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的1890件信访件,均已办结;反馈的64项问题,整改完成43项;枣庄市2篇督察整改示范案例被省生态环境厅“以督促改见成效”专栏采纳,并在全省推广。开展县级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将每月20日定为县级干部接访日,按照帮包区域县级干部每半年安排下访一次,对群众反映强烈且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信访案件实施挂牌督办。

四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发展更优。制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4项环保措施,开展“优化服务、包镇联企”“送法入企”等惠企活动,发放环保服务手册1.1万份,对700余家次企业开展“环境体检”帮扶,先后发出全省第一张“排污许可”和“环评批复”电子证照。对省市重点项目提前介入、跟踪服务,解决了联泓新材料、泉兴水泥技改等一批重点项目环评问题。强化环境信用管理评价,引导帮扶42家企业完成环境信用修复,助力企业良性发展。坚持以法为犁细耕环保责任田,做到无事不扰、无据不查、轻微不罚、严惩恶意违法和送政策送法律的“三不一严两送”监管服务新模式,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环境执法,综合运用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等方式,精简检查频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有效提升依法治污水平。将17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健全完善在线监控、用电监管、无人机等多源非现场执法,做到监管无感知。优化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程序,增加36条免罚减罚事项。去年以来,先后对95家(次)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减免企业处罚460余万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