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mesHayes

从皮克斯的第一部动画短片《安德烈和威利的冒险》(1984)开始,皮克斯的制片人和动画师都主要依靠拟人化的手法对角色进行塑造,包括对动物、对物件,以及对新短片《包宝宝》中的包子。

《包宝宝》已经是开始用食物讲述故事和塑造角色的作品,并且拥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并关联食物的特征。


(资料图片)

《安德烈和威利的冒险》

在皮克斯过往的短片,如《蓝雨伞之恋》(2013)中,就通过给主角添加面部特征和色彩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套的少男少女街头偶遇的故事,这是一种相当基础的拟人化手法。

《蓝雨伞之恋》

所以我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皮克斯是如何有效的将角色拟人化并以此推进故事的?

我认为在皮克斯诸多短片中,拟人化手法被使用得最为成功的是《熔岩》,主角们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它们所歌颂的环境的化身。

《熔岩》

女性火山顶了一头茂宜岛传统风格的小辫子,这是在当地女性中最为流行的发型。还有很多特色,比如穆斯林式的长袍,头发上跳动的彩色珊瑚等。很明显,这些元素构成了角色的特色,并且都取材至火山岛,相当能体现夏威夷的本土特色。

《熔岩》

这些用以装扮点缀角色的本土特色,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记忆和经历,帮助观众把自己投射到电影中的角色身上。

这就是皮克斯独特的讲故事方式,全然不需要任何叙事性的对话,他们会用影像给出足够多关于角色的信息,帮观众调动出自己与拟人物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主动去亲近拟人物。

动画短片《包宝宝》也是如此,表面上我们看到了一部可爱短片,从一个孤独的中国母亲的角度展现了身为人母的喜怒哀乐。

《包宝宝》

我们第一次见到包宝宝的时候,影片就明确的交代了它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通过看起来像婴儿床的竹编包子笼,这种聪明的代指新生儿的方式,立即就让观众意识到这位母亲是把包宝宝看作她的儿子。

《包宝宝》

所以在接下来的影片中,母子关系就可以自然的随着身体的成长而发展。就如观众把它视作人类男孩所会期待的那样,它的成长过程之所以能被合理呈现,正是基于这个突然有了生命的包宝宝能够被观众所认同。

我觉得这就是皮克斯在《包宝宝》以及过往动画短片中所使用的经典角色拟人化手法,即皮克斯保留了拟人物的现实特质。比如现实中的包子是又小又软、依靠包子馅儿来维持造型和生动性的食物,所以在电影中包子馅儿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情节设计。

因此,影片中每一个给包宝宝喂馅儿的时刻,都可以被用来描述包宝宝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包宝宝》

在影片的开头,母亲给包宝宝喂食、照顾和哺育它,这是他们关系的良好开端。这种情感伴随着包宝宝的成长,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直到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缝,而且仍是通过包宝宝的“食物”来表现的。

在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母亲企图通过食物来修复她和包宝宝之间的情感,所以当她试图用一大桌亲手做的饭菜来挽救他们的关系时,包宝宝的拒绝让她崩溃了。

《包宝宝》

这个女人内心把包宝宝作为儿子的替代品,是影片一直用食物所隐喻的,而在包宝宝拒绝的时刻也崩塌了。

当她终于意识到“儿子”已经完全独立时,作为占有儿子的一种方式,她把包宝宝吃了。

影片以非常聪明的方式,利用“食物”来讲述母子关系,通过把包宝宝设计为母亲和儿子间最重要情感纽带的食物——包子。如此,当观众最终意识到影片的真正主旨时,母亲梦境外的现实就变得更动人心弦。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这些象征性的标志以及它们拟人化的方式,会为电影增加一些细节,但总的来说它更像电影的一层滤镜,使得电影中的角色更为丰富细腻。也能让你会为哪怕最繁琐的生活而产生共鸣。

通过让人物成为故事的化身,以及让叙事的开展始终围绕着拟人物的原始特质,无论是拟人物是食物、火山还是雨伞,观众都可以自由的去填补叙事里的空白。你所要做的,就是让短片变得纯粹而动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