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棒!少年》昨日正式登陆院线。这部收获了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的黑马影片,在前期点映中也积攒了超凡的人气与口碑,令先睹为快的影迷们笑中带泪,感触满满。

棒少年,击出人生最强本垒打

作者:胃是黑洞君


(资料图片)

编辑:S

影片开场,出现在镜头前的是一群穿着棒球服,戴着球帽的少年棒球队队员,他们一起生活在京郊的爱心棒球基地中,跟着七十岁的“师爷”张锦新和教练们训练。棒球服很帅气,但棒球服下的每个孩子其实都出身贫困地区,在曾经的原始轨道上看不到出路。用主人公之一的马虎的话说,他们是被基地创始人孙岭峰教练“捡”回来的。棒球给这群孩子的人生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游侠”马虎是个“问题分子”,脾气火爆,眼神锐利。刚到基地,就得罪光了队友,矛盾情绪一触即发。而被马虎点评为“不够阳光”的梁正双,是队里的多面手,温和而稳重,但他枣核形的一双大眼睛里,的确时常闪烁着重重心事。两个主人公一出场就形成了鲜明反差。

影片给了小队员们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像是一种关切的目光,在体察着孩子们的情绪和细微的变化,呈现出马虎的调皮却敏感、小双内敛而要强的复杂形象。采访中导演提到,被罚出场的马虎那句令人揪心的“我就是只流浪狗”,正是他在训练场外陪伴马虎时意外抓拍下来的。这些近距离的关心与共情,是如此的温柔而珍贵。

片中呈现的两位小主人公,尽管性格迥异,原生家庭却有着相似的不幸,母亲的遗弃和父亲的缺席,使得他们从小便失去了爱和保护。疑惑和愤怒盘踞在心中,演化成了蛮横和隐忍两种完全相反的生存策略。

马虎常常梗着脖子与人对抗,无论是面对个头比他大的队员,还是要单挑一屋子队友,气势绝不能输。就连害怕自己独自一人睡觉,不想让队友换寝室,马虎也是用霸道的命令方式去交涉的。这种混不吝的蛮横也许既是他的盔甲,也是他向世界和身边人伸出的手。当他因害怕孤独、因受到惩罚而愤恨委屈地流泪时,当他哼唱起那首“妈妈呀我想你”时,我们渐渐能够看到他“混世魔王”的面貌背后,那个极度渴望爱的孩子。

与马虎的自由高调不同,在队里,小双总是彬彬有礼,成熟懂事,几乎不与人起争执,就连被莽撞的马虎说到没有父亲的伤痛之处,镜头里的小双仍然维持着冷静。长期的自我压抑和忍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球风,被师爷批评缺乏自信。当他谈起想要寻找双胞胎哥哥的执念,当他为了照顾伯父歇斯底里地拒绝离开伯父家归队时,那种对爱的深度渴求也表现地愈发强烈,并在片尾张震岳的歌声中达到高潮。当他站在树下笑着向伯父挥手,相信一定有很多观众因为这个坚强得令人心疼的孩子湿了眼眶。

影片在两个孩子的故事间交叉切换,比赛失利的那一刻,两人角色产生反转,马虎承担起安慰小双的成熟角色,而小双则是在片中第一次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乍看之下,《棒!少年》也许会被误认为是一部单纯的棒球题材体育电影,充满爽快的力量感、速度感,以及热血励志的胜利情节。然而,影片的故事并未按照那条经典叙事线发展,强棒少年队进行了刻苦训练,又历经基地被拆、队员矛盾等诸多磨难,却没能在美国的世界级少年棒球比赛中取胜,梁正双和队友们在赛后留下的不是喜悦的泪水。

影片的结局看似走向黯淡,实则不然。基地被拆掉前持续不断的夯声一下下地响彻球场上空,与棒球队为孩子们打下人生基础的训练声交相呼应,那声音从未消退。队伍比赛失败后的奋然坚持,与少年们各自通过棒球超越自身苦难的成长,证明的正是英文名Tough Out的坚韧精神,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余韵悠长。

尽管不同于以往独立纪录片中严肃的揭露和批判,《棒!少年》仍然对留守儿童教育、原生家庭关系等社会议题有着强烈关切。通过跟拍强棒少年队的生活训练及小队员们的前后变化,影片在揭露问题的同时,提供了一种困难中存有希望的积极解决方案。

在放映现场,许慧晶导演曾说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为这些少年们带来真切的帮助,使得更多人愿意关照和扶助他们的成长。借由纪录片发挥触媒作用,让棒球成为指引更多贫困少年、少女的人生灯塔,助力因棒球结缘的队伍得以延续,为这些伤痕累累的少年心灵留存一片安全的营地。正如海报所呈现的,棒球场正是灰暗世界中一片扇形的绿洲。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