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她和她的她》:女性的故事不止关于女性
继《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想见你》等热剧之后,又一部台剧《她和她的她》受到广泛好评,成为近几年台剧凭借对社会议题的密切关切而在大陆回暖的又一力证。《她和她的她》像是电视剧版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拨开悬疑元素的重重迷雾,观众终将见到的,是女主人公林晨曦因中学时代被老师性侵而停滞于痛苦与创伤中的绝望灵魂。
年轻有为却拒人千里之外的女猎头林晨曦在被新来的男同事骏儒骚扰、污蔑并险些被强奸后发生车祸,随后来到了一个父亲和弟弟并没有去世,自己也没有去台北工作,而是留在了老家宜兰的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林晨曦在这个世界中结识了警察小刘,并由此卷入自己初中时代的老师谢志忠被杀的案件。林晨曦渐渐发现,这个新的世界似乎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样美好,虽然阖家团圆、亲友聚在,但每个人都好像在对她隐瞒着什么,谎言交织的漩涡将她拖向被遗忘的真相。她与同学颜圣华在初中时代被老师谢志忠性侵,从此便被卡在了人生的奇异点,时间在向前行走,她却被禁锢在原地,任凭痛苦一次次将自己吞没而无能为力。颜圣华与自己的弟弟林震烨杀死了老去中风的谢志忠,揭去伪善面具的谢师母为了让谢志忠的罪恶不被揭露,不惜将尖刀捅入林震烨的身体。就在一切失控的瞬间,林晨曦突然回到了现实,原来这一切都是她因人格解离性障碍而幻想出的世界。
这个故事令人揪心的地方在于,那个压抑而悲伤的解离世界,对于林晨曦而言却是一个比现实更好的世界。尽管解离世界本身是一场幻觉,但谢志忠的性侵,以及被卡在创伤之中无法前进的林晨曦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她患上解离性障碍的原因。在解离世界中,起码林晨曦的父亲和弟弟都还活着;起码与她有同样遭遇的颜圣华没有为了生计隐瞒真相,而是和林晨曦一起指证了谢志忠的罪行;起码林晨曦的家人都相信了她的话,她的父亲和弟弟没有选择息事宁人,而是不计代价地为她复仇;起码她的好朋友们虽然因为意外曝光了她的秘密,却依然原意陪在她的身边;起码曾经帮助她的警察小刘没有因此被调职去乡下;起码她与颜圣华都不用听到人们无休止的责问:你被侵犯时为什么不反抗?你为什么不报警?是不是你勾引了你的老师?你被家暴为什么不离婚?你被男同事污蔑为什么不辩解?你为什么就不能忘掉过去重新开始?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
林晨曦的创伤不仅来自谢志忠。为了维持自己的体面生活而否认谢志忠罪行的师母,选择和解的父母,选择沉默的颜圣华……这些原本与林晨曦同为受害者的人,却因怯懦、自私或者无能为力,成为造成林晨曦二次创伤的源头。林晨曦感到自己被全世界抛弃,她自我封闭,成为独在深渊之中的孤绝个体。
所幸这个故事还有第二次翻转。人生被按下暂停键的林晨曦在十余年的挣扎之后,终于向着未来,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她说服了颜圣华帮助她对骏儒提告。然后她发现,尽管痛苦仍常常不期而至,但她所生活的世界或许并没有那样绝望。她的弟弟是为了报复谢志忠才出了车祸,她的男友并未因为知晓她的过去就退缩离开,她的父亲直到死前都希望跟她道歉,她的母亲一直在等她回家,曾经选择沉默的颜圣华终究不肯成为谢师母那样冷血自私的人,勇敢地帮助了她、选择了离婚。那面在解离世界中写满了怨毒诅咒的墙壁,在现实的此刻却写满爱的告白,林晨曦在漫长的十余年后,终于重新相信——原来她也是被世界所爱的。
林晨曦足够勇敢,才能够迈出这一步,但勇敢如林晨曦,也耗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才迎来这一点点转变。当人们指责受害者不够勇敢和乐观,或许这所谓的勇敢与乐观,不过是未曾受过伤害时的自以为是。
正如标题中的三个“她”所暗示的,这是一部关于女性命运、女性的自救与互助的作品,在故事中,无论是现实世界的林晨曦与颜圣华,新闻中被上司长期性侵而跳楼自杀的女护工,还是解离世界中因性别歧视而辞职的陈智苓、性爱视频被男友公开的杨佳缨,她们所面对的都不仅仅是加害者的直接伤害,还有舆论苛责、性别偏见与系统性的冷漠。但《她和她的她》又不止关于女性,解离世界中坐视女同事陪酒的男性职员被女上司性骚扰而无处申诉,现实世界中家暴妻子、企图强奸林晨曦的骏儒因幼年遭受母亲虐待而患上精神障碍。在充满暴力与偏见的系统之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成为弱者、受害者,又会在另外的时刻成为加害者或帮凶。女性主义本就不是只服务于女性权益和女性解放的理论或观念,它关乎于每一个人,因为在一个漠视弱者的世界中,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是赢家。
《她和她的她》借用悬疑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一个因性侵创伤而饱受解离性障碍折磨的女性的灵魂,看到她封闭的内心与被痛苦扭曲的认知。镜头边缘的光晕与变形、突然放大的生活细节都带来陌生化的效果,让观众谙熟的日常景象显现出它的动荡、陌生、压抑与危机四伏。这是林晨曦病中之眼所看到的荒诞世界,却也未必不曾透露出某种层面上的真实。尽管作品在一些细节上仍有进一步打磨的空间,但在这个充满隔膜与误解的后真相时代中,我们需要由林晨曦讲述的林晨曦的故事,由房思琪讲述的房思琪的故事,我们需要——来自弱者的真相。(作者:王玉玊,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