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泡泡》这部电影一经发出就褒贬不一,而正因为此我也是没有第一时间去进行观看,所以才有了这篇迟到很久的动漫杂谈。就这部电影表层部分而言,一部电影给人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听觉和视觉上的体验。而就动画电影而言,无非就是人物配音,背景配乐,人物描绘(单纯的作画),动作刻画,色彩结构以及特效表现这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是人物配音, 除开男女主外其他角色的配音都是正常番剧带给人的感觉。而男女主的声音总带有一种莫名的涩感(经查询果然又是跨界演出,击男女主并非专业的声优,隔行如隔山说的果然没错)不过与男女主在剧中的设定倒也相符,毕竟一个不擅长交流,一个刚学会说话。而就配乐而言仅凭泽野弘之这一名头便已说明了一切。其次是人物描绘和动作刻画,色彩结构以及特效表现这些方面,就动作刻画来说,很好的描绘了现实中跑酷这一运动的特征,画面帧数稳定且镜头运动自然,人物基本没有出现作画崩坏的现象,不时穿插的精美特写更是令人心头一动,特别是最后女主化为泡泡的一幕,不说别的直接吹爆;画面在不同剧情下的色调较为自然,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至于说特效表现方面,就画面中随处可见的泡泡这一例子而言,细致的刻画了泡泡飘浮,聚集,爆裂的画面,特别是在影片最后阶段对于巨大的疑似外星生物的巨大泡泡集合体更是个人带来了克苏鲁式的震撼体验。总的来说如果不在意其剧情方面,这部动画电影无疑是极为优秀的,如果说作为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那就更为合适。但是作为电影而言,剧情可能是更多人评判它的标准。
就我个人看来,电影剧情的发展主要是由不同人物之间行为表现的对立统一所驱动的,与此同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揣测这些心理活动和观察这些行为表现我们才能从中窥得一部分其所要表达的主题。而在此基础上背景设定包括人物背景以及环境背景实则为了支撑人物的心理与行为,以及为剧情的发展搭建舞台。《泡泡》这部电影在剧情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同背景之间相互脱离,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泡泡》这个故事整体的环境背景是“全球发生莫名降泡现象,从而引发东京被淹荒废”(当然其中还包含一些小的设定这里就不加赘述了)而在这个较大的环境背景之中所包含的则是供主配角展现自身行为以及牵绊的较小的环境背景,即主角们所进行的“东京跑酷运动”。这一大一小两个环境背景为整个故事的发生搭建了舞台,但是这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什么必要的相关性。脱离了彼此整个故事依然可以发生下去,如 我们将“东京跑酷运动”这一背景删去,我们不难发现整个故事还是可以进展下去(毕竟跑酷运动不是男女主接触的必要条件);而如果我们将降泡现象这一背景删去,跑酷运动也还是可以进行,最多只是少了几个落脚点,或者说这项运动的难度上升了一些,不至于说这项运动完全无法存在(至于说降泡现象带来的危险而言,从高楼摔下来和掉进蚁穴陷阱的后果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例如哈利波特中的魁地奇,你可以试着将魔法背景与这一运动相分离看看有什么结果。所以说将剧情的发展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就会让人觉得非常奇怪。
2.其次就是主角和配角行为的动机问题。首先从配角开始讨论,在电影中出现的配角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围绕着主角的科学家及其队友 二.其他东京跑酷运动的参与者(包括队员和参观者)。但无论是哪一方其活动大多都是围绕“东京跑酷运动”所展开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考虑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们进行这场运动”。科学家暂且不言毕竟这可能只是他们生活中的调剂,在电影中向我们展现的能称之为动机或目的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以此为人生乐趣;无家可归;获取物资;配合调查;直播赚钱。在考察这些动机之前,首先声明我十分支持春日里阿虚所说的一句话“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但是既然《泡泡》这部电影的设定是在与我们自身所处的世界极为相似,仅仅多了“泡泡”这一个变量的现代世界,那我们以现代人的思维与逻辑去考察也未尝不可。如果对“以此为人生乐趣”和“无家可归”这两个因素进行考察,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毕竟能够找寻人生乐趣和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选择不胜枚举,当然这里可以说受限于个人情结(电影中好像从侧面暗示了这些跑酷者与降泡现象引发的灾难有关)迫使他们进行选择,但是这是否能够作为一个具有强大驱动力的动机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如果说以“获取物资”作为动机的话,插句题外话我认为这部影片里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设定失误,那就是这个笼罩东京的 “泡泡”它不是完全封闭的(从博士定期获取物资和葬仪屋他们所获得的新装备可以看出),影片中也没有展现进出泡泡会有什么明显的危险(毕竟还有一群人在这里进行跑酷,作为交通和运载工具的船只也可以正常行驶)。在这种与外界能够相互沟通并且随时可能受到外界力量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一套新秩序无疑是非常困难且不现实的(就好比你在学校中要自立为王)。回归正题,在物资可以可持续获取的情况下以物资分配作为比赛的核心奖励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有人可能认为正是由于物资获取的困难才使得他们将通过比赛获取的物资分配权视为重中之重,但要注意的是正如我上面所提到的泡泡内外是相互联通的,外部世界依然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就说货币这一概念还没有消失,而葬仪屋通过直播赚钱也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但是在影片中并没有展现“跑酷者”这一集体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砸碎葬仪屋的摄像机更多的是对他们为了直播绑架他人的否定,而非直播这一行为的否定,并且通过葬仪屋的直播频道可以看出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直播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所以说在有条件,有能力获取外界物资的情况下,以“获取物资”作为维持这一运动的动机就显得不是很充分了。至于说“配合调查”这一动机,由于片中只出现了两名科学家身份的角色,所以说这一动机能否推广到其他人的身上也是一个未知数。
3.则是感情线的问题,在感情刻画当中,首先至少要告诉观众男女主的身份背景,不管是在剧情发展初期还是后期,而男女主之间身份上的差异往往有时也会成为剧情的重要推动力。在该部电影当中男主的人物背景刻画较为详细;而到了女主一边,事情就变得扑朔迷离了起来,看完整部剧实际上我对于女主留下的印象只有这么几个,泡泡变得和唱歌很好听以及无法接触男主,至于其他设定例如女主更详细的来历,对男主的感情来源,为什么一旦接触男主就会变成泡泡,女主的同伴为什么要阻止她等影片中均未给出解答,这就直接导致了女主形象刻画的缺失,从而使女主的行为表现缺少心理方面的支撑,观众难以与女主的行为共情。使得最后男女主告别时的场面变得过于生硬。另外男女主的感情刻画在剧中也过于仓促,男女主相处时刻的画面大多采用蒙太奇手法进行拍摄,如幻灯片放映一样一闪而过,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使人相信他们之间感情的升温是正常的。剧中真正给出的男女主相互交流的剧情只有两处,一处是男主回忆童年,另一处则是营救人质,但无论哪一处都难以让人真正体会到男女主之间是有着“爱情”这一情感的存在。前者更多是男主对于自身压抑过往的宣泄以及女主对他的疗愈,而后者更是表现了朋友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情景。随之而来的男主对女主的表白就显得那么突兀,且苍白。
所以说泡泡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可能只是中等偏下的分数,而这部电影也充分说明了有时候1+1并不能大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