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的作品是这部和Aimer的《Ref:rain》互相成就的番剧——《恋如雨止》。一般认为它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17岁的JK橘晶对45岁大叔店长近藤的爱恋,暗线则是两人走出挫折追逐梦想。虽然有人会认为番剧的主题是“爱情给人力量”,认为明线服务于暗线,但我个人对鸡汤没有特别的兴趣,所以我的关注重点放在了第一条线上。

情感美

情感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洁、真挚等审美属性,这种美几乎贯穿了整部番剧。尽管故事简介乍一看是三观不正的“老牛吃嫩草”,但事实恰恰相反。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批评的“老牛吃嫩草”往往是指年长男性凭借钱权势力吸引年下女性为自己献出身体,但《恋如雨止》中的“老牛”没钱没地位,是一个失意且自卑的邋遢中年大叔,连橘自己都说不出自己为啥喜欢他。

橘对店长的情感正是这样一种真挚的情感,它排除了利益、虚荣、欺骗、肉欲,它是难以言明的纯粹。


(资料图)

店长对她的回应也同样如此。这份感情甚至让他短暂地抛却了自卑,收起了“伞”,进入连绵的雨中。

但其实追这部番时,第一次打动到我的还不是橘和店长之间的感情,而是橘和好友遥之间的感情。遥替橘抽到了她没抽到的稀有挂件,还附上了友情的告白。

店长应该拒绝橘吗?

我觉得上面这些情感美才是这部番的精彩之处,而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店长通过拒绝橘而体现的理性和成熟。当我看到有人用“你可以不懂事,但我不能”这种标题来概括这部番、来表达他们对店长的立场的理解时,我看到的是“懂事大于真爱”或“懂事才是真爱”的施行句。

“店长就应该拒绝橘”这种评论看起来是客观理智的价值判断,但评论者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的评论本身就构成了店长拒绝橘的第一个原因——“别人会怎么看我”,评论者通过评论、通过表达“不支持两人的恋情”而成为了店长口中的“别人”。换言之,如果没有热衷于评判他人对错的人存在,店长的这条理由压根就不会成立。(当然我现在也是在评判他人对错,但新伦理的施行必然是对旧伦理的不伦理作用)

店长拒绝橘的第二个理由则是自己的年老(其实是自卑)。

但这种年老vs年轻的对立只是一种幻觉,并且这种幻觉已经在动漫里被直接地或隐晦地戳破了。有一次,店长感慨自己是中年人已经不会再起痘痘了,结果第二天就起了粉刺。

时隔多年,店长再次遇到熟识的卖书老板时,老板还感慨店长依旧是那么浪漫。

如果一个中年人既会长痘痘,又会搞浪漫,最后还重新写起小说了,那他真的不“年轻”吗?

成为盗贼的勇气

如果我上面所说的内容是在为两人的恋情寻找正当性,那我接下来要做的是对“正当性”本身展开质疑。番剧里引用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的情节来和橘所处的境地进行类比——一个行将饿死的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看到了一个正在拔尸体头发的老妇。拔头发在家将眼里是恶行,并招致了他的愤怒。但老婆婆说这是为了做成假发好拿出去卖,以在这饥荒年代生存。这时,家将的心里生出一股勇气,是不再等待饿死而是成为盗贼的勇气。

对曾经的家将来说,服从规则和道德(象征秩序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们反过来也会保护自己、给自己提供意义,它们承诺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战争年代的到来扩大了规则的漏洞,家将不再被规则视为好朋友,而是被抛弃,成了快饿死的人。他为生存而变成了盗贼。他犯下罪行进而不会再被社会承认(从象征界中被驱逐出去),因而成为了活死人。这一行动既是对象征秩序的拒斥,也标志着象征秩序的失败,而这正是主体性的时刻。

对橘来说也是如此,象征秩序承诺恋爱关系由爱而生,却无法包容橘对店长的忘年恋。这时,我们对店长是否应该接受橘的告白的讨论本身就在表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没有被象征秩序完全客观地包括在内,“正确”、“正当性”和“意义”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完满的。但它们又不可避免地是这个样子,否则,如果一切都可以被完全的把握,如果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我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就根本不再是人,而是盲目地服从正确指令的自动机器人。

人之为人,正是因为我们有着这种成为盗贼的勇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