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HDAS,请多指教。
(资料图)
本篇,说些无聊的事,谈谈我眼中日漫番剧近二十年来的一些变化。纯主观文章,而且还大幅受限于本人的知识范围;如有不对,还请赐教。
之所以把时间卡在近二十年,原因有二。
其一,主要是因为国内的二次元圈子也就成体系的出现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再往前拉,就完全是日本那边的事了,咱也不在日本,相关事项知之甚少,就不妄言了。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动画制作流程的问题。
近二十年,也就是从21世纪开头算起;众所周知,《EVA》(TV版)这个在日漫史上划时代的产物首播于1995年,主要由庵野秀明执导。《EVA》在动画内容、场景、台词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日本文化厅所举办的“日本媒体艺术100选”中,《EVA》被票选为“史上最经典动画”,足见其影响力。
但除此之外,《EVA》对当代日本动画制作流程也有一项巨大的贡献:《EVA》作为原创电视动画,首次在原创动画制作过程中引入了“制作委员会”制度;时至今日,制作委员会仍是大部分日漫制作流程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当代日漫极为成熟的商业化制作模式就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再往前并非这种商业模式,暂时就不讨论了。
那么什么是制作委员会呢?先来贴张图片:
可以看到,一部动画的制作委员会除了做动画的和给原著版权授权的(原创动画没有),还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厂商参与到其中。他们的作用方式很简单:给资金,然后换取动画周边开发的权利。如果各位有机会去日本,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动画周边产品和宣传广告:电视广告、文具盒、零食、服装、玩具……以上总总,只要厂商你想用动画的人物或其他相关图片等做了产品,前提就是你要有版权;版权怎么拿呢?动画制作时出钱进入制作委员会。至此,一个逻辑自洽的商业制作模式就完成了。(详细的内容各位可以自行查阅)
相信国内的老二次元们对下面这两张图一定不陌生:
不知道新二次元们还知不知道上两张图片里的字在以前国内无版权时代出现在一集动画的哪里。一般而言,这些字和商标是出现在op(片头曲)结束后,正片开始前的部分,并配上一段几乎是定式的话,翻译过来大意就是:这部动画由xxx、xx、xxx赞助播出。这就是制作委员会的一种体现。
之所以以前国内会有这个画面,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片源基本都是盗版:零几年国内基本没有任何一家视频网站大规模购买日本动画的版权。那这些片源是从哪里“盗”的呢?很多都是汉化组、字幕组直接从日本番剧网站(例如n站)搬过来的,自然会把“赞助商”广告也搬过来。这样一段“背景画面定格,放一段op当BGM,然后念一念赞助商名字”几乎是所有国内老二次元的回忆。而且你得感谢字幕组至少不是从电视上直接给你搬回来,或者是从电视上搬的,但稍微“裁剪”了一下。毕竟常规的动画一集24分钟,其实是分“Apart”和“Bpart”的,各占12分钟左右,中间进广告;而国内片源基本都会把广告剪掉。
说回制作委员会。有了上面的例子,各位应该明白“制作委员会”是个啥了;那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委员会呢?很简单,为动画制作筹钱。按照近年行业平均情况,日本一季电视动画(12集)的制作花销大约在2亿日元,折人民币一千万左右;摊在每集上,大概是83万RMB。如果制作高度精良,单集“造价”可以达到150万RMB。这样的花销,单个动画公司或者动画工作室肯定是吃不消的,必然要去拉投资;而拉投资就会分精力;精力被分走了,动画的产出速度自然会下降;而且,单一投资商会承担巨大风险:如果动画没做好,那我的投资是不是打水漂了?因而,制作公司为了获得更为庞大的资金,投资商为了更为小的投资风险,制作委员会制度应运而生。
再者,1996年的日本,源于经济泡沫的破灭,部分电视台为了收视率开始推出所谓“深夜节目时段”;我们在国内看的大多数动画(尤其是见血、卖肉的那种),基本在日本都是所谓“深夜动画”。这一时段的设立,让许多动画有了在电视上播出的机会,意味着更大的受众面和盈利,因而许多工作室开始向电视动画转型,不再通过碟片形式发售OVA这样的形式来盈利。
番剧制作委员会制度作为商业模式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自从业界普遍开始使用这种制度,番剧的产出量直线上升,并在2019年前后达到巅峰:一年光电视动画就产出三百多部,具体到每个季度,平均三个月产出75部以上,数量非常惊人。行业产值也应声上涨,周边产品开发越发多样与娴熟(比如某B姓财团的换色重涂阴谋),商业模式趋于稳定。
当然,我们这里谈论的主要是商业上的成功而非内容上的巅峰,这个我们以后的专栏再谈。
那么,委员会制度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当然有,主要体现在动画制作公司的收入上——动画制作者的收入受到了限制。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制作委员会内部如何分配收入呢?前面已经说过,动画制作成本是巨大的;那么怎么回收成本并盈利呢?电视台出的版权费肯定不够;真正赚钱的大头在于后续相关商品,包括BD碟片的销售收入。委员会制度解决了前期制作经费的问题,也导致了“分肉”方变多的问题。在各方瓜分收益后,动画制作公司往往只能拿到很少的部分;明明是动画实际的制作者,却拿不到大头的收益,这是很大的问题。
再来,委员会制度实质上限制了动画制作组的工作方向:资本得看得到较为稳妥的收益才愿意投钱,这也是漫改、轻改越来越多的原因——原著已经被证明有一定受众了,改编为动画不容易“扑街”。
最后,委员会还加重了动画制作的压力。受限于委员会,在经费一定的基础上,工作室产出动画的数量却被一提再提,众多从业者只能加班,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看来,很容易导致整体质量的下滑。
综上,是本人了解的日漫近二十年来形成的制作委员会制度大致的情况。作为后人,我不评价这一制度的好坏;只能说它在商业上是巨大的成功。至于这种制度能走多远,那就得再等等看了。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