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出现了四套服装,就动画来看,不同的服装对应不同的场景和状态:舞台的、日常的、练习的、私人的。我知道这个企划有出手游,特意去查了一下wiki,确实有很多对应的卡牌,算是情理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套服装——SUNNY PEACE的五人组是以一种私人的面貌来作出这个决定的。这似乎表明,本作的核心是idol作为个人,而非个人作为idol的成长。这就意味着,本作的情节有可能作为一种模板,被套用到各种题材上。


(相关资料图)

在这里,白石千纱提到了作为目标的“闪耀”,从字面上来看,与天动瑠依口中“绽放耀眼的光芒”似乎是一样的。但结合具体的情节来看,两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显然大相径庭。前者指的是“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实现自身的价值”,后者指的是“得到最‘强烈’的关注”。

说起来,与“闪耀”相关的词,似乎普遍存在于其他偶像番的标题中。那么,有理由认为,“闪耀”是偶像番的核心母题(之一)。

emmm有没有人觉得idol跟高中生挺像的,长期与同龄的伙伴共同生活,频繁竞赛,要争取超过其他人……

我不晓得idol面对的消费者群体构成如何,而且我也几乎不看综艺,所以以下内容都是瞎猜的。如果说阿宅是其主要消费者,或许有两个因素支撑了这个模式:

1、常规的:一方面,竞赛能够带给粉丝参与感,并调动他们消费;另一方面,竞赛能给参赛者带来更高的关注度。

2、具体到阿宅:作为被代入(这个措辞是基于第十话OP前的部分得出的)的对象,偶像参加竞赛超越对手,能够对平日消极回避竞争的阿宅实现心理补偿。

3、具体到本作:由于企划中包括手游,哪怕只是为了体现手游的玩法,本作也势必要围绕竞赛来展开,不过侧重点未必相同。

由此作出的一些推论:

1、如果不是为了调动消费和吸引关注,竞赛的普遍存在其实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毕竟竞赛一定会有输的一方,相对弱势一方idol的粉丝有充分的理由不希望idol参加竞赛。

2、在一种情况下,竞赛对胜败双方都有好处,即粉丝群体主要是关注idol的“形象”而非业务能力。因为单纯在竞赛中落败只能说明idol的业务能力不足,而无损于其他方面的形象。

今天网页很卡,等以后有机会再查证吧。

对于天动瑠依而言,要想实现“闪耀”这一目标,就要超越其他人。而对于SUNNY PEACE,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在本集的末尾,天动瑠依对自己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都有了新的认识……似乎是这样,到最后再谈。

社长知道瑠依的目标吗?不确定。对于瑠依来说,“超越麻奈”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在社长的理解中,似乎“超越麻奈”就是瑠依的目标。当然了,这里只有一句台词,有很大的自由解释的空间。

瑠依的转变早已悄然发生,可惜她不是主角,而本作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刻画一个配角了。

这似乎表示,瑠依之所以要超越麻奈,不是为了赢得更多粉丝的关注,而是为了赢得父亲的“认可”。我在这里做了一个细微的修正,把“关注”调整成了“认可”,毕竟厌恶也可以算一种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瑠依是在知道父亲的身份前决定了要成为idol。但在动画情节的表现中,瑠依希望争取认可的对象,更多地偏向父亲而非粉丝。

实际上,粉丝群体在本作中几乎毫无存在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之前的推论来看,观众代入的对象不是粉丝,而是idol本人,而idol要实现的又是作为个人的成长。鉴于idol同粉丝在事实上并没有太亲密的关系,在这个链条中,粉丝确实是可以被边缘化的。

留两个问题:看偶像番和追偶像,在情感体验上有多大的差异?这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瑠依不知道社长的目标,她一方面同后者保持着隔阂,一方面在猜测对方的想法,并以此为依据来行动。这些行动最后要撞墙,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有一个故事是以瑠依为主角,让她在与社长的接触中不断修正对对方想法的揣测,又不断碰壁,却在最后的失败中迎来转机……应该也很有趣。

等到最后一话再谈这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