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楚
编辑/彼方
“但你的小鸟正是飞到了那里,你要去往那种地方才能找得到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童年记忆中,大家的最后一只动物伙伴是否消失过呢?面对突然而来的“真相”,女孩已经学会了大人的缄默,构筑谎言的那一刻,也许她也已经走出了童年之门。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AniOne线上展」专访是——华南农业大学动画专业的潘诗琪、申雅雯同学带来的毕设作品《小鸟小鸟》。
《小鸟小鸟》
潘诗琪、申雅雯
华南农业大学
让我们先来欣赏下精彩的影片吧!
-故事简介-
故事以女孩在得知童年小鸟消失之真相的前后思绪为线索,追溯了女孩与小鸟相遇、相处的美好时光,然而某天小鸟突然消失,女孩却买了另一只相同小鸟想要骗过自己和家人。但她最终品尝到了苦涩,小鸟的痕迹终于从记忆中淡去。回到得知真相的当下,女孩已经没有勇气去问妈妈这一切是不是真的,她甚至不记得后面那只鸟儿是如何从自己身边消失。
-作者介绍-
潘诗琪
导演/剧本/分镜/美术原画/场景/后期/剪辑
邮箱:2644630739@qq.com B站账号:咸鱼犯的咸鱼
申雅雯
美术/原画/动画/场景/后期
邮箱:2338904735@qq.com
角色设定
场景美术
动态展示
作者专访
学术趴:首先非常感谢导演接受我们的采访!本作在微博和b站平台唤起很多观众的共鸣,大家在类似的童年经历上都一定程度地经历过“大人世界”的创伤,而这部真诚的作品带给大家一个重新审视过去、拥抱彼此的契机。请问您是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故事的呢?潘诗琪:这个故事其实在我大一的时候就已经萌芽了。首先,它源自我的亲身经历,我心里一直都有这个坎儿,很想把它做出来,让心里可以过得去一点。另外就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积累可以支撑起我表达需求的动画制作经验,所以就留到毕设的时候来做。其实刚开始我是挺羞于说出这个剧本的(笑),想必大家也知道故事情节中有一段主人公欺骗家人的情节(主人公丢失小鸟之后给自己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鸟并且跟母亲撒谎说是自己找回来的),其实这也是当年发生的事。现在是很难理解当时的自己,但是在毕设前期与大家讨论剧本创意的时候,我还是很不好意思说出来,而且担心这种题材不可以做。我们去调研了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发现类似的情况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实习的同事所讲的,她童年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她抱回了一只流浪狗,但因为自己不听话,狗狗被爸爸从八楼扔了下去。她当时讲完这件事就说,“一定要把这个故事做出来,一定要做得好一点啊!”学术趴:本作的主创仅有两人,请问您是如何召集团队力量以及如何协调创作的呢?在微博上看到本作在4月底就已在校内参加展映,请问您是如何安排创作时间的呢?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潘诗琪:我和申雅雯在开始的时候觉得两个人能够做完这个片子,当时的版本是3分钟左右。但没想到后面体量越改越大,分镜越画越长,最后成了5分钟。当时大家的分组也相对固定了,只能开干。另外剧本和分镜的反复修改导致中期拖得有点靠后了,多亏导师帮忙找到师弟师妹们,协助完成了很多上色的作业。那段时间大家一起熬夜,他们真的太给力了。时间规划上由于制片和导演都是我,每天就直接开始做。但是每到凌晨两三点对着进度表查看今天完成的卡的时候,就会挠头,“啊,这不行啊,明天一定得赶上来啊”。而且后面还遇到让人脑壳痛的问题,我们俩都是画原动画比较多,美术方面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当时场景绘制没办法同时进行。记得当时都4月5号了,我们同时在准备毕业论文,而场景当时只完成了一张!动画也才开始勾线!后面那20多天我们几乎都没怎么睡。现在想想我们当时在分组的时候,好像真的没有想过缺少一个场景绘制会有什么后果(苦笑),幸好有愿意来帮忙的伙伴们。学术趴:在剧情方面,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观众们都共情到童年时期的欲望被“大人世界”所“阉割”的痛楚,为何您在开篇设置了“鸟儿被母亲吃掉”这一残忍的真相呢?而故事中女孩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鸟儿并举起来给母亲看的样子让人十分心疼,请问您为何设置这一情境呢?潘诗琪:当我们谈到童年的时候,大家好像普遍都会认为很美好,加上滤镜的那种。但是怎么说呢,我感觉这种“童话式的美好”(相对成年人的幸福)反而是童年消逝之后(产生的)。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可能某一段是美好的,但更深刻的是那种刺痛感吧。我很想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其实也是在剖析之前的自己。所以我希望保留基本的事实。
再有就是,鸟儿被母亲吃掉这种事情对年纪小一点的观众来说,还是比较残忍。这件事该怎么讲述也很重要。导师觉得结果前置是有些直白的。重新回想当年发生的这件事,我发现相比与鸟儿度过的快乐时光,反而是鸟儿丢失以及后来得知真相的刺痛感,它迫使我去回溯和重新串联起某种东西。所以我们片子的情节结构也决定做成“夹心饼”那样,两头是现在,中间是回忆。第二个问题。大家会发现整个片子是用孩子单方向的视角讲述的,妈妈在其中是一个影子式的存在。我们就想设置一个镜头来表达妈妈的态度是什么,她作为大人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事件的。也是借这种视角的碰撞和对比来揭示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画面里的视角是镜头外作为大人的母亲正在俯视孩子,是想要表达孩子视角下感受到的敷衍和距离感。
之前创作时有朋友建议把母亲烹煮小鸟的画面表现出来(苦笑),但我不想这样,因为这样会把母亲置于一种“恶人”的境地。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亲与孩子的爱存在,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同样存在。其实小时候我也会思考为什么电视上的母亲的那种好和我妈妈不一样呢,不过后面会逐渐了解到,大家在实际经历中都有过对于大人世界的隔膜感。也是上了大学之后我才会理解我妈妈的很多做法和选择。前面也提到调研中,类似的事件是如此普遍地发生,其实也说明做出这种事情的人就是普通人。学术趴:请问作品整体是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童年时期的我们在与大人特权的抗争中曾丢失的似乎不止有小鸟,请问您选择小鸟这一意象有怎样的寓意呢?那片名《小鸟小鸟》又是如何敲定的呢?潘诗琪:我们当时在作品简介中是这样说的:想借此片来表达大人式的思维对童真的欺凌。其实“大人思维与儿童思维”只是一个外套。我很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最后一句:孩子无论如何也要蜕变为大人,以前受过的伤也无法再找回来要求弥补。经过变化的我们很多时候搞不懂小孩子的脑回路,但还是希望可以通过这个作品稍微理解小孩子,希望正在成为“大人”或者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对孩子和生命少一点冷漠。关于小鸟的意象问题,可能作为一个第三者视角会倾向认为片子中的一切意义都是提前敲定的,虽然确实有这个层面,但其实也有巧合。主人公与小鸟有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经历了小鸟的丢失等等过程,她才逐渐接触到一些大人层面的东西,比如谎言。在内外双重谎言下,她也认识到谎言的苦果只有自己独自消受。片名的话,我们一开始真的怎么也想不出来,后面选择《小鸟小鸟》作为片名也是觉得这种名词的重复很像是被惦念的感觉,女孩一直在寻找那只丢失的“小鸟”。学术趴:而关于故事伊始的真相被有些观众解读为“谣言”(假象之一),请问您为何选择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式呢?您又是如何看待部分观众解读中对于“故事真相”的质疑和不确定呢?
潘诗琪:人的记忆是会欺骗自己的,我有这样的想法,就像我现在都不确定自己记忆中这件事到底是真还是假。就真实经历来讲,我后来打电话给故事里面那个向我说出“鸟儿被吃真相”的朋友,她却完全不记得了。我很难确定到底是我记错了人,还是说这件事情就没有发生过。但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叙述,也还是决定遵从这些记忆吧。其实如果我再问我妈妈关于小鸟的事情,可能她也会说不记得。而且我怕,她完全不记得这件事本身会让我再感到受伤。我当时很担心片子做出来之后,妈妈看到了会是什么反应,我跟导师聊起这种感觉,然后我的老师她也是一个小孩子的妈妈嘛,她说其实妈妈当时可能没有在意,所以不记得也很正常。我们正讨论的时候,老师的小女儿也在,大概只有七八岁,老师就问她说,“之前在老家养的那只小兔子,你觉得它去哪了呢”。那个小孩就很愤愤地说,“被你们吃掉了吧,当时还骗我!”我当时突然就心理没那么大的负担了,放轻松了。每个人有如此不同但又相似的经历。当然最后我还是没有直接跟妈妈提过这个片子的事,尽管它已经明晃晃地在我爸爸朋友圈里到处飞了(笑)。学术趴:片中有三处镜头很惊艳,一是翻越墙头时镜头视角的运动;二是小鸟随着翅膀的扇动冲破背景,带女孩进入一个自由开阔的视野;三是召唤回小鸟自行车后面唰唰后退到空白的道路,太有感觉了。请问这三个镜头经历了怎样的设计过程和实现过程呢?您最初是想要实现怎样的表达效果呢?潘诗琪:首先关于翻墙的镜头,开始的时候我还没有打算建模,只想要徒手画出来但失败了。于是又打算三维渲染出来,但发现还是不太行。然后我就用比较笨的办法建构的简模,再用AE直接抠下参考线条,最后通过动画逐帧绘制。
第二个镜头的步骤也基本与上面的过程类似,但是在线条部分做了些舍弃,比如原来客厅上的天花板的各种灯、装饰啊之类的,在这个镜头中被我们统统舍弃掉,只留下简洁的空间。后面小鸟冲破房间飞向蓝天,就像女孩生活里的一道光,带她进入到更阔大、更自然的世界。鸟儿变身成为一只巨大的寿带鸟(可在我真实经历里它是个小鹌鹑哈哈),这些画面都是为了展现一个小孩子自由美好的想象。因为小孩子多少都会幻想一个更大更漂亮的鸟儿吧。这个变身也是表现了儿童珍贵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十分有力地衔接起了现实的一个个碎片。而寿带鸟这个设定也是到后面很晚的时候才想到的,但那个时候已经接近工期尾声了,我的合作伙伴警告说,你确定要加就要自己负责哦。(笑)
至于第三个镜头主要也是技术局限下的曲线救国,这种镜头后面的整个场景如果全部绘制出来的话,其实蛮难的。所以我们就索性设置一个光点的虚焦效果,遮挡冗杂部分。并且自行车出画之后镜头不再追随人物,也是一种时光独自徐徐向前的感觉。另外这个镜头衔接了前面的美好时光以及接下来的骤然打击,所以这里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节奏。
学术趴:本片的场景设计有一定的年代感和真实感,请问您在场景设计时做了哪些工作呢?潘诗琪:场景方面都是以我小时候的家,以及家周边的环境作为参考来设计的。而且你会发现已经那么多年了,其实那些东西还是没有怎么变。电视机、DVD等都可以让人立刻联想到过去。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我们当时在场景关系上的小心思,在真实的环境中,我家也是那种稍微高一些的楼房,下面是一些不肯拆迁的钉子户的平房,两种环境被中间的一条很脏的小巷隔开。我们把这个关系保留到了故事中作为一种隐喻。高楼就像父母给予的物质满足,但精神总是会感到贫瘠。然后下面的平房看起来好像是比较贫瘠、脏乱、不受庇护,但你的“小鸟”正是飞到了那里,你要去往那种地方才能找得到它。
另外在设计室内镜头的时候,我刻意绘制了很多防盗网,想要表达那种被笼子锁住的感觉。不仅是小鸟,也是主人公,她(它)经常会站在窗户往下面看,向往外部世界。家庭这种环境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始终意味着大人不自觉的权威,而高楼里的防盗网也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限制,就像后面菜市场的场景中更是充满类似的网和铁笼。这种形式的相似还是前面说到的——设计和巧合都有。我对于视觉隐喻是很感兴趣的,比如在肉类市场的情节中,有一个短暂的镜头,小贩脚边的网里正有一个挣扎的鸟,也是想传达女孩的心境;再比如“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苦瓜”,借苦瓜喻苦果等。
学术趴:在美术方面,请问您在作品的整体色调设计上为何选择接近夏日浓稠的黄昏色调呢?这种色调让人联想到童年放学回家时,空荡荡的昏黄房间内投下的一抹亮光,请问您是如何敲定以及统筹全片美术风格的呢?潘诗琪:其实我童年关于家的印象深刻的就是放学时候,那时候还有一缕夕阳,你会觉得那是很漫长、很漫长的时间,重复很多次,就好像整个童年都是笼罩在那样一种昏黄的夕阳下。从开始我就想突出这种比较接近回忆的感觉。当时我们都很喜欢《蟹子汽水》这部作品的美术风格(中传2021年毕设作品),线条的人物和具有笔触感的背景碰撞,当然一切都为服务我们的故事调性,到后面就索性如同脱缰野马了。另外开始的风格考虑上,我们想要那种暗沉夸张一点的,之后我还是觉得它和故事不贴合。那种灰绿的色调并不符合我需要的那种真实感,显得用力过猛。再加上“妈妈炖鸟”的情节就会变成一个超诡异的故事。而我本身只是想要讲述一个比较普通的故事。
学术趴:本作激发起我个人很特别的感受,联系到童年经历的类似的心理体验,在史铁生的小说《童年之门》中也谈到大人与孩童的隔膜,“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您在作品表层讲述了一个”养宠物被丢弃“的故事,却在最后两句表达一种隐隐的无奈,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的共性?
潘诗琪:你说的这个作品我有打算去看(笑),其实这种事情发生多少是有些无奈吧。我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介于小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某个位置,对于儿童世界多少是有些隔膜了的。当我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我会想到如果我再大一些,而且没有把这个作品做出来,我可能就是会淡忘这种视角。有一个说法,小孩子长大的过程也就是学会遗忘的过程。虽然人的隔膜和偏见是必然存在的,但我还是希望提醒自己不要变成那种必然性的人。学术趴:本作的旁白采用粤语配音,以一个冷静甚至有点寂寞的口吻,“已蜕变的大人”的口吻诉说着过去,旁白与画面的反差带来一种不可言说的苦涩,就像那盘“最爱吃的苦瓜”。请问您在旁白和画面的对比设计和配音效果上有哪些特殊的编排呢?潘诗琪:旁白的最初版本就是比较平淡的叙述腔调,一方面我想要讲一个普遍性的事,不想把它渲染得太过,另一方面叙述者所处的时空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小小的自己,她的讲述都会更平静。再有就是如果太过情绪化,就容易影响画面的节奏,我们就是出于这些考虑定的调性。关于旁白与画面情境的衔接,我没想到它这么难。那时候我很喜欢的刘毛宁导演的作品《我和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这部作品的基调就是一种平淡的旁白讲述,画面和旁白的衔接很自然。我那个时候就很想往这种感觉靠,可最后我还是发现自己做不到那样顺滑,我观察到他的叙事中多有平整的镜头、完整的画面,而我的镜头设计会多切割和变化的视角,一些特写等。
配音方面我们很幸运地请到了本校的学生,当时我们就在一个原动画教室里聚在一起,一遍遍地监听修改,一直到满意为止。配音伙伴们都很负责,而我其实不是很懂粤语,非常感谢当时提供帮助的人形粤语词典。另外,音乐音效那边当时还出了大bug,因为沟通不到位的问题,他们交上来的一版很欢快的音乐把我给气疯了。后面他们也改了很多很多遍,半夜也在开会(笑)。声音对于动画实在太重要了。我们这边需要找之前合作过的配乐机构,交版权费用之后找合适的曲子这样,就很羡慕中传那边的创作资源和跨学科的互联、那种做原创的环境。学术趴:请问您目前从事什么工作以及未来有怎样的打算呢?看到您在b站评论区给予大量类似创伤记忆的观众以拥抱,观众也延伸了很多关于教育和沟通问题的思考,请问您如何看待作品产生的这些影响呢?还有哪些想要与读者分享的内容请跟大家说一说吧潘诗琪:我现在就在小疯映画这里,做动画和一些场景方面的工作。有意思的是当初让我脑壳痛的场景他们竟然很喜欢。正好我是特别喜欢他们的公司,比较有氛围,倒是有点像我们学生工作室壮大了之后的样子哈哈。未来还是希望工作之余能再做一些自己的故事吧。我感觉有蛮多想法要去实现的,不过对于我们这种人可能DDL才是前进的动力?!在b站的评论区之所以回复拥抱表情,主要是我心里有很多想说的东西,但感觉还是不说比较好。之前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它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当时就觉得做出来不要丢我导师的脸就好了(笑)。那些评论有很多把我给看哭了,搞得我会有点害怕去看大家的评论。很多人的经历可能更加残酷赤裸。我记得有一个评论,他的狗狗被家人送到了狗肉店,他和妹妹去找的时候,电筒扫到一只只抬起头的狗狗,大家都在叫可就是找不到他的那只。我想象那个画面就会很难过。大家有很多被唤起的记忆,《小鸟小鸟》的意义或许就在这里吧。
最后非常感谢大家喜欢这个作品,很多评论的真诚让我感觉到大家都有很认真地倾听作品,这让我很感动。其实大家平时应该很少有契机说出这些,也许有人开了这样一个口子,大家就会互相治愈吧。*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