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帮我解了燃眉之急。”近日,昆明市盘龙区司法局滇源司法所联合多部门成功调解一起历时一年的土地矛盾纠纷,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资料图片)

滇源街道小营村村民孙某与该村14户村民签订了12.562亩的租地协议,后孙某将土地转租给贺某种植。贺某按期支付了孙某一年的租金,但孙某一直没有向村民支付租金,并离家外出务工。由于孙某一直不在家,村民直接向贺某讨要租金未果后,双方发生矛盾。

及时介入 树立依法调解“公信力”

接到小营村委会的报告后,滇源街道及时成立调查小组,在双方矛盾爆发的第一时间介入,积极进行正向劝导,平复双方情绪,待双方情绪稳定之后引导各方阐述观点,查明纠纷产生的缘由。

征求双方调解意见后,由滇源司法所牵头,联合综合执法队、综治办、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到争议土地现场了解土地现状,分别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诉,并向村组干部询问了解该土地纠纷的前期调查处理情况。

在实地查看和多方了解的基础上,向双方当事人进一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政策规定,加强村民对承包土地经营管理的认识。

努力作为 增强矛盾化解“亲和力”

调查小组通过多方调查,厘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双方摆事实、讲道理。因涉及村民较多,存在矛盾升级的隐患,工作人员采用“一对一”“集中攻坚”等策略,通过以案说情、以案说理、以案说法的方式,从情、理、法3个角度进行劝解,最终“逐个攻破”,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由贺某代孙某支付所欠租金给14户村民,14户村民与孙某解除之前签订的协议,贺某与14户村民重新签订新的租地协议。至此,这起历时一年的土地纠纷成功化解。

强化指导 提升矛盾化解“软实力”

滇源街道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成立以党工委书记为指挥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紧扣“七降两升”工作目标,按照以区为龙头、街道为支撑、村组为基础的工作组织网络,积极构建合成型、指挥型、研判型、服务型“四型”调处中心。

滇源街道还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理念贯穿于基层治理工作中,初步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街道一级建立起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对全街道乡村治理工作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季总结”的工作模式,并将结果运用纳入村级考核。同时,统筹各类法治资源,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村(社区)一社区民警”,着重吸收老支书、基层党员等人员成为人民调解员,使当地村民成为水源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力军。

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滇源街道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讲、悬挂布标等方式,共面向1万余名群众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排查化解邻里、土地等矛盾纠纷16件,持续在街道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来源:云南普法、盘龙普法、滇源司法所责编:李冬雨编审:沙兰梅 符亚丽终审:钱红兵 周晓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