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电动车自行车在1米半宽的桥上打结

看风景的市民和赶路的电动车挤作一团

记者 朱振辉 摄


(相关资料图)

“东河太平桥的交通出行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时候。”

这两天,橙友钱大姐在橙柿互动橙友圈“吐槽求助”发帖,“桥上就这么点宽,早上8点出行高峰期,会出现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打结’的情况。两边坐着早锻炼的老年人,都说坐着提心吊胆的,怕被撞到,鸣笛声此起彼伏。呼吁有关部门能来管管,还给老百姓安全、安静的环境。”

来往的电动车自行车太多

老年人在桥上坐坐都提心吊胆

风光旖旎的东河两岸是不少老杭州散步晨练的首选,对于家住潮鸣的钱大姐来说亦是如此。

钱大姐身体不太好,每每走得累了乏了,喜欢到太平桥上坐坐吹吹凉风。她说,印象中太平桥一直以来都是允许非机动车通行的,桥面本来不宽,行人又多,总是乱糟糟。

“最近我发现情况越来越糟糕,早高峰来往的电动车、自行车交会‘打结’,排起长队,喇叭声嘀嘀嘀响个不停。”钱大姐向记者抱怨,“桥面只有1.5米左右,我们老年人在桥上坐坐都提心吊胆,腿脚缩进还要被碰到。(这样)很容易出事故的,之前就有人被撞倒过。希望橙柿直通车帮我们呼吁一下,对通行秩序加强管理。”

有的电动车上桥不减速

行人怕被带倒,只得侧身让行

太平桥始建于南宋,原为三孔石砌拱桥。《咸淳临安志》记载:太平桥,东青门外,东青门又名太平门,故得名。

拱桥太平桥1987年因破败而拆除,改建成水泥平桥。2007年背街小巷整治,又改建成现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廊桥。太平桥是东河上唯一的廊桥。

昨天上午9点半,橙柿直通车记者来到这里。这座雕廊飞檐的廊桥,长度约为35米,整体宽度4米左右,就像是一条精美的腰带连接东河两岸。廊桥两侧设有木靠椅,方便游人观光休息,一览两岸风景。

早高峰已经过去,太平桥上依旧车水马龙,过往行人与非机动车很多: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家长,有一路边走边拍的游客,还有人刚买完菜,拎着大包小包匆匆往家赶。

太平桥桥面的通行宽度1.5米左右,仅可容纳两辆电动车并排行驶。这意味着交会的车辆稍不留神就有剐蹭的风险。大多数时候,对向而行的电动车都会在即将交会时来一个急刹,侧过车身,蹬着脚一点一点挪过去。要是一连上来几辆,再加上不间断穿插而过的行人,桥上的交通梗阻就产生了,喇叭声、叫喊声此起彼伏。

有的外卖小哥为了赶时间,上桥依旧不减速,一路按着喇叭向前冲,桥上行人纷纷侧身让行,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有些老人会被身后突如其来的喇叭声吓一跳,还有的只能来一辆,让一辆,边走边回头,怕被电动车带倒。

电动车能不能上太平桥?

市民各执己见

日头升起,气温虽然高,但太平桥桥面上凉风阵阵,不少老人坐在廊桥座椅上乘凉聊天。

记者随机问了几位老人,他们都说,太平桥一直都是允许骑车上桥的,对于这个问题,老人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有赞成,也有反对。

“太平桥是周边居民交通的要道,上下班的,买菜的,都要往这里过,一直以来都是可以骑车的。”一位住在树园小区的大伯对记者说,“不让骑车的上桥,就要往前面凤起路绕上一大圈,你说谁高兴哦?”

大伯拍了拍大腿:“桥上的确不宽,但是好好地坐,背靠着栏杆,别跷二郎腿,电动车是碰不到的。”

“我觉得这里不应该让电动车上来,本身就不宽,电动车速度这么快,又没有声音,反应不过来。”另一位住在宝善桥的阿姨说。

橙柿说

杭州水系丰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城内有中河、东河、上塘河等内河,它们相互交织,使得城内水网密布,桥梁众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座都承载和见证着杭州的时代记忆。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形容杭州:“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

在杭州,有着许多名头很响的古桥,它们之中不少是翻修或者重建的,在保留着历史文化气息之外,依旧承担着道路通行的重要作用,就像太平桥,既要满足市民游客休憩赏景的需要,也承担着周边居民通行的任务。

但从通行的实际情况看,每天承担的通行任务重,桥面宽度过窄,桥体承重未必达到交通功能的标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是不争的事实。

太平桥究竟该不该允许非机动车辆通行?如何在不影响市民游客休憩的情况下,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橙柿直通车将会持续关注。

早高峰电动车自行车在1米半宽的桥上打结

看风景的市民和赶路的电动车挤作一团

记者 朱振辉 摄

“东河太平桥的交通出行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时候。”

这两天,橙友钱大姐在橙柿互动橙友圈“吐槽求助”发帖,“桥上就这么点宽,早上8点出行高峰期,会出现电动车、自行车和行人‘打结’的情况。两边坐着早锻炼的老年人,都说坐着提心吊胆的,怕被撞到,鸣笛声此起彼伏。呼吁有关部门能来管管,还给老百姓安全、安静的环境。”

来往的电动车自行车太多

老年人在桥上坐坐都提心吊胆

风光旖旎的东河两岸是不少老杭州散步晨练的首选,对于家住潮鸣的钱大姐来说亦是如此。

钱大姐身体不太好,每每走得累了乏了,喜欢到太平桥上坐坐吹吹凉风。她说,印象中太平桥一直以来都是允许非机动车通行的,桥面本来不宽,行人又多,总是乱糟糟。

“最近我发现情况越来越糟糕,早高峰来往的电动车、自行车交会‘打结’,排起长队,喇叭声嘀嘀嘀响个不停。”钱大姐向记者抱怨,“桥面只有1.5米左右,我们老年人在桥上坐坐都提心吊胆,腿脚缩进还要被碰到。(这样)很容易出事故的,之前就有人被撞倒过。希望橙柿直通车帮我们呼吁一下,对通行秩序加强管理。”

有的电动车上桥不减速

行人怕被带倒,只得侧身让行

太平桥始建于南宋,原为三孔石砌拱桥。《咸淳临安志》记载:太平桥,东青门外,东青门又名太平门,故得名。

拱桥太平桥1987年因破败而拆除,改建成水泥平桥。2007年背街小巷整治,又改建成现在这样古色古香的廊桥。太平桥是东河上唯一的廊桥。

昨天上午9点半,橙柿直通车记者来到这里。这座雕廊飞檐的廊桥,长度约为35米,整体宽度4米左右,就像是一条精美的腰带连接东河两岸。廊桥两侧设有木靠椅,方便游人观光休息,一览两岸风景。

早高峰已经过去,太平桥上依旧车水马龙,过往行人与非机动车很多: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家长,有一路边走边拍的游客,还有人刚买完菜,拎着大包小包匆匆往家赶。

太平桥桥面的通行宽度1.5米左右,仅可容纳两辆电动车并排行驶。这意味着交会的车辆稍不留神就有剐蹭的风险。大多数时候,对向而行的电动车都会在即将交会时来一个急刹,侧过车身,蹬着脚一点一点挪过去。要是一连上来几辆,再加上不间断穿插而过的行人,桥上的交通梗阻就产生了,喇叭声、叫喊声此起彼伏。

有的外卖小哥为了赶时间,上桥依旧不减速,一路按着喇叭向前冲,桥上行人纷纷侧身让行,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有些老人会被身后突如其来的喇叭声吓一跳,还有的只能来一辆,让一辆,边走边回头,怕被电动车带倒。

电动车能不能上太平桥?

市民各执己见

日头升起,气温虽然高,但太平桥桥面上凉风阵阵,不少老人坐在廊桥座椅上乘凉聊天。

记者随机问了几位老人,他们都说,太平桥一直都是允许骑车上桥的,对于这个问题,老人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有赞成,也有反对。

“太平桥是周边居民交通的要道,上下班的,买菜的,都要往这里过,一直以来都是可以骑车的。”一位住在树园小区的大伯对记者说,“不让骑车的上桥,就要往前面凤起路绕上一大圈,你说谁高兴哦?”

大伯拍了拍大腿:“桥上的确不宽,但是好好地坐,背靠着栏杆,别跷二郎腿,电动车是碰不到的。”

“我觉得这里不应该让电动车上来,本身就不宽,电动车速度这么快,又没有声音,反应不过来。”另一位住在宝善桥的阿姨说。

橙柿说

杭州水系丰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城内有中河、东河、上塘河等内河,它们相互交织,使得城内水网密布,桥梁众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座都承载和见证着杭州的时代记忆。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这样形容杭州:“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

在杭州,有着许多名头很响的古桥,它们之中不少是翻修或者重建的,在保留着历史文化气息之外,依旧承担着道路通行的重要作用,就像太平桥,既要满足市民游客休憩赏景的需要,也承担着周边居民通行的任务。

但从通行的实际情况看,每天承担的通行任务重,桥面宽度过窄,桥体承重未必达到交通功能的标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是不争的事实。

太平桥究竟该不该允许非机动车辆通行?如何在不影响市民游客休憩的情况下,保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橙柿直通车将会持续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