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球上看到一位投资者 NK青苹果,对一家上市国联股份公司发生质疑,写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一些思考,今天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公司是最近的大牛股,从股价看,上市时发行价5.74元,最高价130元,妥妥的十倍股,最高达到近20倍。
【资料图】
他认为上市存在以下问题
质疑之一—同行为何普遍不赚钱
如果一个业务可以实现连续五年持续翻倍式增长,要么高景气,要么高壁垒;如果是高景气,一定会吸引众多竞争对手加入;如果是高壁垒,一定会在早期通过战略高投入形成护城河;
B2B行业目前规模最大的是阿里,知名度和实力最强,用户也最多;阿里的B2B业务之前在港股上市,私有化之前市值350亿,上市期间,股价持续低迷;
焦点科技旗下的中国制造网,注册会员超过1820万,2020年有来自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8.3亿人次,目前市值46亿;
慧聪网是国内B2B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1500万家,买家资源达到1120万,覆盖行业超过70个,员工2500多名,市值只有10亿港币;
同行普遍盈利能力不佳,市值低迷,业绩不稳定甚至亏损,国联这个不知名公司,凭何一鸣惊人?有何独特的竞争壁垒?
2、质疑之二—规模不经济
B2B电商其实是个苦逼业务,要撮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地推团队少不了,从逻辑上来说,公司发展前期的特征是费用高、利润低,甚至先亏损做规模;通过做大规模后,摊低成本,提升利润率,形成规模效应。
3、质疑之四—员工数量、结构及薪酬
一个高速扩张的公司,六年间,收入增长200倍,利润增长47倍,但员工人数居然没变化!六年前公司员工数量777人,六年后806人!这意味着人均营收提升了200倍,人均贡献利润提升了47倍!这是何等的高效率!不得不惊叹公司的管理能力!
要知道B2B业务,从2亿起步到收入五百亿,那是要投入大量推广销售人员的,要知道公司这六年来,旗下的多多电商新开了涂多多、玻多多、卫多多、肥多多、纸多多以及粮油多多等6个电商平台,每个平台都是从无到有,独立的团队!
更奇怪的是,你给公司创造的净利润增长了47倍,工资却原地踏步,你愿意吗?合理吗?
看看员工薪酬,2020年度薪酬支出合计约9500万(包含社保、公积金),人均收入11.8万,2015年公司的薪酬支出约6500万,人均收入8.4万,而这六年人均创造净利润从1.5万元提高至70.7万,但人均薪酬仅仅增加了3万多,跟上通货膨胀了吗?这其中还包含了高管工资数倍的增长!
反映到利润表上,从2018年至今,收入增长了14倍,销售费用还是1亿多,几乎没有增长;管理费用一直在4千万附近,几乎没有增长,真是一家无需投入就可以实现火箭般增长的奇迹;
4、质疑之五—管理团队
公司旗下各多多平台的CEO,百度了一下,涂多多刘斋、卫多多和纸多多黄莎莎、玻多多和肥多多尹海凤、粮油多多季静静,都是年轻美女啊,这些人真的能够吃苦耐劳,把苦逼的B2B业务做好吗?
有兴趣的可以下载这些app体验下,再看看下载量;
5、质疑之六—融资依赖
一般来说,造假公司因为并没有真的赚到钱,但又存在较高的造假成本(刷单、税收成本),所以必须依赖外部融资;康得新和康美都是融资大户,故而可以看到,公司很赚钱却很缺钱,2019年IPO融资5.3亿元,紧接着2020年就通过增发股票融资25亿,两年圈钱30多亿。
即便如此,公司账面存在大额现金的基础上,又向金融机构借了8亿短期借款;按道理电商平台,轻资产经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没有增长,不该这么缺钱呀!
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远超同行业公司的利润,并且高的多,在同行业普遍不太好过的时候,它凭借什么条件,达到如此水平。
公司的规模与营收与行业内其它公司不一样,模式也不同,同行业都是先亏损再赚钱,而它是持续的一直在赚钱。
销售费用与员工薪酬同公司业绩不成比例,公司营收增加,但人工数量、工资,销售费用都没有增加,这与互联网行业的基本常识不符,互联网公司都是人工占公司成本的大头,并且为了推广产品,会在节假日做促销和返利活动,销售费用都是随公司的成长不断增加的,而公司增收却不用增加销售费用,让人不解。2021年和2022年的财报里面,此问题也一直存在。
管理团队内大部分用的都是美女,而不是行业内的人才,如何支持公司业务持续增长的。
公司一方面大赚特赚,一方面却又大借大存,不断伸手向市场要钱,分红却没有多少钱,2021和2022分了近2亿左右。
这些方面是公司的硬伤,个人今天也把21、和22年的财报看了,其中感觉比较明显的是1、3、5点,其它问题也还存在。其中关于公司在行业内的排名,在财报里是这样介绍的,2021年在行业 B2B排名第4,2022年第2名,
中国 B2B 专业媒体和行业咨询机构托比网于 2021 年 12 月发布了“2021 中国产业互联网百 强榜”,国联股份位列前十强。前十强分别为1、阿里巴巴 B2B;2、欧冶云商;3、满帮;4、 国联股份;5、上海钢联;6、汇通达;7、华能智链;8、网筑集团;9、中国中化电商;10、美 菜。
中国 B2B 专业媒体和行业咨询机构托比网于 2022 年 11 月发布了“2022 中国产业互联网百强 榜”,国联股份位列前十强。前十强分别为1、阿里巴巴 B2B;2、国联股份;3、欧冶云商;4、 汇通达;5、华能智链;6、满帮;7、上海钢联;8、密尔克卫;9、中国中化电商平台;10、能链。
1.百强榜由托比网研究团队评定。
2.托比网自 2015 年以来发布的第 13 份百强榜榜单。榜单依据企业营收+GMV 数据、盈利数据、 上市+融资数据、新闻传播数据、企业及网站流量数据、公开息中透露的裁判文书等息数据等 几大维度,经过科学算法计算得出。
去看了托比网,关于行业B2B报告只看到2017年的,2018以后的看不到,也搜不到,点报告边上的更多,进去最新的报告就是2017年。不知道公司的排名是那里来的。
上图是网站内2017年B2B行业排名,2017年涂多多占71名,第一名是阿里巴巴,第四名是上海钢联。
关于托比网在网上查了下,是私企,成员小于50名,于2012年成立,其它的息不多,查到官网(官网地址)去看了看,没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影响力。网页界面简单,图片相对粗糙,应该没有修图,公司官网上的息较少,不是每天都更新,一个月有时甚至一条息都没有,有的页面栏部分更新息还是2020的,2023的息很少,一个没有什么息量的网站,这样的网页评出来的排名有可度,拿给谁看,谁会相。如下图所示,官网上的产业联盟,应是每年举办一次,实际进网页里面看只举办了二次,都是在2019年,其它年份都没有举办,2019的活动分别是在上海与宁波,下图是2019年在宁波举办的,有具体的时间与地点,但报道时间却是2023年,这时效性没得说,不知是否还是后面无意补的,这是给谁看呢。
另关于公司的应用APP,去搜了下,5个多的应用大小基本一样,都是106兆左右,这做的太平均了,公司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吗,下载量都是2万左右,清一色的基本没有评价,都是蓝底白字的图标,这APP设计的也太偷懒了,公司2022营收最多的是涂料化工和造纸,这二个APP的下载量与评论与其它几个也没什么区别,增加的营收从何而来呢。关于公司的名字应也是蹭拼多多的概率大,不然怎么每一个都叫什么多多呢。
唉,公司的应用也不维护下,一直没什么下载量,跟下面年报所说21年比20用户增长63%,公司所说的增长从何而来,并且公司公布的客单价27.3万,看来企业都是有钱人,没有小公司的订单。
从以上的内容看,这家公司有很多问题,都弄不清楚,公司是不是在造假,相各位都有自己的判断。没必要把什么问题都弄清楚,那是警察要做的事,我们要做的是排除法,关注那些自己认为没有问题的企业。
在选择企业时,保持理性,运用常识判断,就可以了,如果一家公司与其它公司存在明显不一样的地方,要不是特别优秀,要不就是问题很大,如果没有发现特别好的一面,最好是保持一点距离。宁可错过,不要做错。
一般情况下,有一点个人觉得有问题的地方,这家公司就会排除掉,有时候不一定看的对,但为了让自己投资做的安心、踏实,必然做出的选择,不会让自己存在侥幸心理,更不愿承担亏大钱的风险。这游戏基本是零和博弈。做对了可能赚的是走钢丝的钱,做错了可能亏大钱,自己不是游戏高手,不想找高难度动作去做,市场里的选择很多,如果看不懂一家企业,还有其它家可选。做自己看的懂的就好。芒格曾所说过,如果我知道会死在那里,就不会去那个地方。
在投资中,要保留一些洁癖。个人在选择企业时,会优先选择财务相对健康的,比如说负债较少,或是没有负债的,正常能存续的公司,一定是可以产生现金流的,如果不产生现金流,这家公司早晚会有大麻烦,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永远靠借钱发展下去,也没有不产生利润而生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