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神颜真赤苦闷”般搜肠刮肚思索的境地,你才可以说你是真正地融入了《盗梦空间》的世界;相信我,只要你还有一点点好奇心,你都会不由自主地一头栽进去的,问题是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放弃——或者说——“懂得”放弃。


(资料图)

2、   因为,对于电影的全面欣赏,要求我们既能“融进去”,还能“跳出来”,适当的“难得糊涂”是值得鼓励的。

3、况且,如果诺兰仅仅是满足于设置迷宫来困住观众,那本片还是脱不了机巧的嫌疑,电影也会显得过于注重形式与结构而缺乏丰满的感觉。

4、《盗梦空间》在情节细节上提供的,的确是个可以令人沉迷的结构;但正因为如此,它也相当于故意设置了一种全盘把握的障碍:它让你执着于将巅峰的“99”变成完满的“100”,不少影迷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对结尾的完美解释上,以为是在追寻某个经常“雄躯巨震”的老师所提的“逝去的一”;其实,过分执着,也可能因为那个“一”而变得“一叶障目”。

5、所谓“逝去的一”的终极奥义,就在“逝去”二字:你得感悟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正因为留有“1”这个口子,才有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创造无限想象空间的思维本身,才是那“逝去的一”。

6、   按照这种思路,在适当的时候,不妨跳出诺兰构造的电影内容,将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你会体会到诺兰以往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没有表现如此充分的元素——情感。

7、更为关键的是,他让你无论怎么构建自己对剧情逻辑的解释,都会发现无法绕开感情这个核心。

8、大致说来,片中有三种爱,一种奠定了整个过程的经验前提(没有这个,“种梦行动”之多重梦境的设定就无法完成,同时过程也不会变的如此复杂与紧张),另一种则是促成种梦行动得以发生的动机,还有一种,则是完成行动所能利用的最佳心理逻辑;单单是看似作为利用道具展现第三种情感,其曲折与细腻的程度,也令人既拍案叫绝又心有戚戚焉。

9、  而且,当你发现绕来绕去,始终都得绕回男主角的内心隐痛时,你也会逐渐体会到片中的他为什么无法释怀的心境,这时候,你才会意识到,电影在剧情结构上的超复杂细致设定,还不止是让电影显得很吸引人这么肤浅,而是在创造一种与表现内容“同质化”的体验:你可以解不开纷繁复杂的线索,但你会更加认同影片的情感主线;在适当的时候,你或者因为找到了自圆其说的解释而释然;或者因为领悟到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因为那段难舍的爱而感动,至于这种爱引起的是怎样的行动过程,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或者,你两种体验都能感受到,你可以清晰地分辨它们但你可能不愿意那样做,因为在内容、形式、风格与结构上能如此完美融合的感觉,是一个影迷梦寐以求的终极体验。

10、   是的,《盗梦空间》的情感核心,毕竟不像“心灵鸡汤”类影片那样容易把握,它需要你在欣赏编导玩弄观众预期的过程中去体会隐含的意义。

11、一部分观众,可能喜欢直击人心的东东,不太愿意要经历一番曲折琢磨之后才能有所触动。

12、可我个人认为,历经头脑风暴的情感,才是真正萦绕缠绵的。

13、因为你想过,辨别过,才能筛选到真正有价值的。

14、  如果进一步拓宽眼光,从电影拍摄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盗梦空间》,你又会发现片中盗梦/种梦的一系列流程,其实完全就是创作电影的过程。

15、无论是目标心理利用的逻辑(对应剧本设置),团队成员的构架(对应演员的甄选与训练),梦境时空的设计(对应场景调度),乃至梦境层次的起承转合(对应剪辑)等等,片中对于多重梦境的表现诸多设计与表现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应于一部惊险悬疑动作片的拍摄过程。

16、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你会发现早已成为“俗套游乐园”动作片、原来可以拍得如此有新意、如此充满想象力、如此环环相扣。

17、   可以说,《盗梦空间》的价值之一,在于让人体会该如何拍好电影。

18、说到底,这是据说连超级赛亚人都知道本片是有关多重梦境的,但这并非将“1”变成“99”的法宝利器;因为你可以将梦境结构设计得比本片更复杂,但那种复杂可能只是个空框架,你不会感觉到质感。

19、实际上,片中“梦中梦”的结构,从了解剧情梗概的角度来说,其实是非常线性简单的,不像《记忆碎片》(Momento)那么机巧,更不像《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那般变幻无形。

20、   也许,正因为《盗梦空间》梦境设定表面上看起来很机械化,部分影评人认为诺兰哥哥把梦境想象得太理性了,真实的梦境应当是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那样充满了随机而怪趣的变化,那样光怪陆离的东东才是梦的本质。

21、专家们说的,显然是有道理的。

22、包括你我都得承认;至少我个人从来没做过像电影中“种梦行动”那么“有逻辑”的梦。

23、但是,专家们很可能都是艺术细胞过剩、一听到“梦”这个字眼就兴奋、就认为应该是天马行空的。

24、可他们忘了,影片中无论是“盗梦”还是“种梦”,都不是个体自由的梦,而是经过设计的、受摆布的梦,当然得遵循事先设定的逻辑。

25、电影中的这个“受控梦境”的设定,对盗梦/种梦对象的控制程度,甚至要超过《黑客帝国》里“人类电池”在“母体”中的状态:后者允许个体意识在虚拟空间常规的生活,而《盗梦空间》里表现的则是要诱导盗梦/种梦对象的意识走向预先设定的轨道。

26、 如果理性化的梦境设定只是单纯符合剧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从一个不同方向重复《黑客帝国》等先驱走过的路;然而,当你真的有兴趣认真去体会诺兰哥哥设定的梦境世界时,你会异常惊讶地发现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设定”之类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学逻辑为依据、全面符合日常梦境特征的电影:你我所有在梦中有过的体验,诺兰在本片中都以一种绝对真实的影像与逻辑展现出来,好像你自己就在梦中似的。

27、这种梦,不是你事后回忆起来觉得光怪陆离的那种梦,而是一种让你身在其中、无法辨别现实与梦境的真切“入梦体验”。

28、   当然,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CQ(Curiosity Quotient)较高的、总爱好奇幻想的童鞋。

29、如果你没有一点探索精神,只是被动地接受表层物理光影,那你会失去欣赏本片99.99%的乐趣。

30、因为,正如伟大领袖“阿金特史密斯”(Agent Smith)教导偶们的:一切事物的意义,在于目的(purpose);在《盗梦空间》那个看似机械的梦境设定背后,只有当你开始针对一个个小细节开始自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才可能开始意识到影片中原来还有如此多精妙好玩的细节设定(how/what/when),你的大脑会敏捷地捕捉到一个、两个火花,然后火花开始不断迸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你越想搞清楚他们,就有越多的新问题蹦出来、以至于脑内存负荷过重崩坏生烟……不过,片刻之后你又抵受不住诱惑开始继续沉浸类似“寻宝”般的精神游戏,因为你知道,诺兰哥哥十年磨一剑,绝不会就如此把你晾在半空的,一定有个完全的解决方案可以连起所有的《盗梦空间》(Inception)是部“山寨片”——如果仅仅看它的硬件设定的话。

31、   可以说,本片中“入梦”的硬件条件,让一切“硬科幻”迷们抓狂;那个让大伙一起做梦的机器(梦机,以下简称“焖鸡”),电影从未解释过其原理,也没有什么复杂的物理结构,要不是出现在本片中,你很可能意味那只是一套普通的医疗仪器;大家“连根线就能进入一个合梦时空”的设定,让你想到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用易拉罐作电话的情形。

32、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设备可行性,根本就不是影片的重点;硬件设定,对于类似本片的幻想故事而言,只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硬科幻迷们可能认为这之间区别很大很严肃,但对讲故事而言,一切都只是个由头而已。

33、就像牛顿同学的“第一推动力”,玄是玄了点,但丝毫不能掩盖在那个前提下他整个力学体系的光辉。

34、同理,诺兰哥哥只不过以这个“可以一起做梦”的机器为契机,来讲一个情感、意识与心理的复杂而美妙的故事。

35、   当我们接受硬件设定上“无中生有”的假设之后,《盗梦空间》的创意听起来还是“有点悬”:像这种在硬件层次无视科学基础,转而以感情为核心,底下还搞些心灵救赎之类东东的架构,很有可能制造出三俗的玩意儿,比如《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之流。

36、不是说玩“心灵鸡汤”一定很廉价,而是说如果那样的感情表现得太直白而且用重复的手法不断强调(类似“不断回到过去拯救”之类的桥段),就会显得很腻歪,连带着想要表达的感情都无聊起来;反过来,如果有足够复杂微妙的外壳包裹想要表达的感情、能让观众费尽心思才能体会到那个感情核心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这样的欣赏心理过程才会更超值,而且也更能展示编导的技能。

37、对我而言,这样一个精妙的过程应该是“有追求的”电影该表现的重点,而诺兰哥哥(Christopher Nolan)的《盗梦空间》恰恰是一部将“1”拓展成“99”的完美案例。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