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酷啦”变“泰裤辣”、“小狗”变“修勾”,“世界最大”变“世界蕞大”、自造成语“局里局气”……当下,短视频里错字怪字频出,有些甚至成为约定俗成的网络热梗,被年轻人广泛运用。一些教育专家、家长对此表达了担忧。


(资料图)

现象一:谐音错字反成“热梗”

“怎么有这么可爱的小狗狗!”一位宠物博主的短视频中,一只可爱的柴犬咧着嘴仿佛在“微笑”,视频里特意用加粗字体写着“谁能抵挡这样的修勾!”打开评论区,不少网友也纷纷跟着评论:“好可爱的修勾”“修勾勾”……

“修勾”是什么?如果不经常刷短视频,可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修勾”是“小狗”的谐音。在如今的短视频中,这样的“谐音词”频频出现,仿佛成了一种流行时尚。

“集美们,我来解救你们了!”视频里,一位美妆博主把脸凑近屏幕,声情并茂地介绍起了防晒经验。她口中多次提到的“集美们”,其实是“姐妹们”的意思,也是因谐音而来,并在短视频平台上广为流传。“集美们,让我康康你们的穿搭”“集美们,能问问你们做过最有用的运动是什么吗?”“集美们,快记住这些护肤秘籍!”……记者在平台上随手一刷,就能看到众多写着“集美们必看”的短视频。

类似的“谐音词”还有不少。“真的栓Q了,家人们”“就挺秃然的”“快让我康康”“然鹅”“泰裤辣”“冲鸭”……有的短视频只有短短1分钟,却能反复出现七八次谐音词。“我觉得这种词挺好玩的,能拉近跟网友间的距离。”小秋是一位专门介绍各种言情小说的短视频博主,在介绍小说时,会特意用一些“谐音词”。

“谐音词”却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青少年。“对于一些平翘舌音本来就分不清的孩子来说,这类词会增加学习难度,让孩子更加疑惑。”教小学语文的卫老师就说,自己批改作业时,就能感受到谐音对于学生的影响。

现象二:自造成语及怪词频出

自造成语、自造词语以及一些错别字也常常出现在短视频字幕里。

在一条超过26万人点赞的短视频中,一个小学生坐在教室的角落,一边看着语文课文,一边缓缓拿起玻璃杯喝水,不慌不忙的模样让网友忍俊不禁。在屏幕的左下角,字幕里写着“小小年纪就局里局气”。

“局里局气”,这是网友自造的“新成语”,类似的说法还有“厅里厅气”,拿来形容一个人颇有厅局级官员的做派。在很多搞笑短视频中,这种自造成语成了一种诙谐表达,甚至被一些机构的官方账号引用。

类似的自造词语还有不少。“他一拳就打中了我的上巴。”一段采访中,一位男子指着人中的位置犹豫地说出。随后,这段采访被众多网友转发,有网友评论:“你戳中了我的笑巴!”此后,网络上就流传起了“上巴”一词。甚至,有网友还举一反三造出了“肘巴”“眼巴”“心巴”等怪词。“这条裙子的设计直接长在了我的心巴上!”在某品牌服饰的直播中,女主播一边试穿裙子一边说道。

除了自造成语,在短视频的字幕中,也不乏成语用错、错字等情况。在一个打击拐卖儿童的讲解视频中,男博主讲述人贩子的手段时说:“只要孩子离开你的视线几秒钟,人贩子就已经带着孩子逃之夭夭了”。匹配的字幕里,“逃之夭夭”却被写成了“逃之遥遥”。在一个探店视频里,一位美食博主一边吃着造型精致可爱的小甜品,一边称赞:“吃过它家的抹茶慕斯,别家的都黯然失色。”但字幕中,“黯然失色”被写成了“暗然失色”。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短视频字幕里,“的、地、得”的用法成为出错重灾区。针对错字、用法错误等情况,短视频博主小秋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部分博主都是利用编辑软件来智能化生成字幕,但在语音识别的过程,难免有一些错误,“有时候视频做得比较着急,来不及仔细校对。”

卫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小学生模仿力很强,有的孩子会把一些自造词写进作文、周记等,并以此为时尚,还有一些孩子被长期刷到的视频误导了词语的用法。

现象三:逃避审核用错字替代

“小学一定要知道的15个‘蕞’成语知识,蕞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蕞长的腿——一步登天……”在一条科普视频中,列出了十几个成语,但是“最”全部都被写成了“蕞”。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视频却错字连连,引发了家长林女士的质疑:“本来是教孩子知识的,却在潜移默化下给孩子形成了错误的引导。”

“你知道世界上蕞大的狗是什么吗?”“泰国之蕞你知道几个?”“我国有哪些世界之蕞”……记者搜索了一圈发现,短视频中存在着大量的“蕞视频”。“学了二十多年的最,为什么现在满眼都是蕞?”一位网友在一条科普视频下问出了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科普视频博主王先生给出了解释:“因为平台会对一些词语进行审核,如果用了‘最’‘第一’等类似的词就会有广告嫌疑,可能会限制流量,所以就用其他词语、符号来代替。”

正如这位博主所说,不少短视频都会为了避免限流在字幕里出现错字、符号,或者直接改换一种谐音说法。例如“金钱”被写成了“J钱”,“买东西”被写成了“M东西”,“直播间”被说成“啵啵间”,“赚钱”被说成“赚米”等。

错字怪字该管管了

近年来,对于短视频规范使用汉字的呼声从未停歇。“短视频滥用、误用、错用汉字的问题高发,对广大用户特别是青少年将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认知与使用构成了巨大威胁,建议给予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使用语言文字以硬性约束。”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委员提出建议。

平台也有意出手整顿此类情况。近日,抖音宣布更新关于规范表达的内容创作规则。新规规定,对违规视频和账号,平台将持续加强提示甚至警示,如反复出现,则将对其进行处罚。同时,平台将从青少年模式、投放广告等多个维度加强治理,对在平台投放广告中存在不规范用语现象的用户,进行提前预警并提醒修改。不过,对于目前网上普遍存在的错字怪字现象,显然难以单靠平台规范,还有待多方共治。

根据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发布的《近期互联网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报告》,网络新词频现主要源自年轻网民追求新鲜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因部分网民追求“安全优先”,为规避相关规定而采用不规范表达。一些网民希望借助不规范表达规避相关规定,确保在交流中不因违法违规被处理,此类不规范用语占整体网络新形式的30%。

《报告》还分析了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突破传统“规范要求”,出现词语用法新形式、新内容的主要情况。从形式上看,插进拼音或英文字母(如“YYDS”“M东西”)、原本不能单独使用的汉字被单独使用(如“太‘尬’了”)、转化语法类别(如“有事‘微’我”)等,占新形式出现整体数量的61%。从内容上看,临时构造新词(如“懂王”“鸡娃”)、用旧形式表示新义(如“贤惠”表示“闲在家,什么都不会”)等,占整体的13%。

“汉语网络语言是网络生态环境下的新产物、新现象,既不能熟视无睹,听凭自然发展,也不应该良莠不分,一棍子打死。”《报告》建议,对于新出现的“不规范”用词应该分类处理。一些内容上有创新的词语,体现出了网民需要新词表达或者抒发新情绪,它们大多具有补充价值,丰富了现有词汇,有些甚至会进入基本词库。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为表达情绪宣泄、规避审核、容易形成错误引导的负面怪词,则不应该提倡,应该最大程度地被规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