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班长向跃东(右一)在训练场给战友讲解课目技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 宇摄(新华社发)
雪域高原,晨曦微露,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一场长距离运输保障演练打响。此次演练设置在复杂陌生地域,车队在经过一段蜿蜒山路时,道路突发塌方,一辆迎面驶来的半挂车为躲避落石,突然大幅转向,即将撞向二级上士向跃东驾驶的运输车。
此时,向跃东外侧即是悬崖,运输车前轮已靠近路基边缘。危急时刻,他精准判断半挂车的转向幅度,调整车身姿态,安全处置了这次仅有几厘米间隔的会车,化险为夷。
联勤保障部队某汽车团班长向跃东,是一名奋斗在运输投送一线的联勤保障尖兵。入伍以来,他铁心向党、挑战极限,从教练班长干到警勤分队长,再到成为重装班长,在重大任务中攻坚克难、屡建功勋,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四有”优秀个人标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把手艺练得更精更强”
“国际军事比赛—2021”汽车能手项目备赛训练场上,有一处弯道被称为“魔鬼弯”。曾经,有两名参赛队员因过弯时速度过快冲出赛道,造成肋骨骨折。
训练中,向跃东发现“魔鬼弯”的难度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放弃这个弯道,就意味着在困难面前低头。想突破这个极限速度,就要克服恐惧!”向跃东不服。训练中,他驾驶的车辆好几次撞上护栏,失控冲出赛道,但他还是一次一次向极限速度尝试,一秒一秒提高过弯速度……
比赛当天,向跃东克服恶劣环境、陌生装备、突发情况等各种不利因素,沉稳应对、敢于冲锋,创造了10分36秒的崭新纪录,斩获该项目桂冠。
“上车能驾驶、下车能维修、遇敌能战斗,在一次次任务磨练中,向跃东练成了能战善保的好战士。”该汽车团领导评价。
2023年4月,一场实战化训练考核在向跃东所在的任务分队拉开战幕。“车辆左前轮胎突爆。”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导调声,让向跃东瞬间紧张了起来。危急时刻,只见向跃东双手紧握方向盘,调整车头,慢慢减速,缓慢停车。下车后,他熟练使用千斤顶,拆卸更换轮胎,十几分钟后便排除了故障,整套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战场环境复杂多变,重大比赛和演训任务是我们打赢能力的‘磨刀石’。只有把手艺练得更精更强,才能成为敢打必胜的‘刀尖子’、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提到那次比赛的出色成绩,向跃东表示。
“当兵就要当尖兵,当能上战场打胜仗的兵”
刚入伍时,向跃东体能素质一般,对驾驶训练更是“一个脑袋两个大”。在摸底考核中成绩不好,但这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激起高昂斗志。“当兵就要当尖兵,当能上战场打胜仗的兵。”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这个信念就一直根植在向跃东心中,激励他不断向前。
基础体能不行,他就用矿泉水瓶装满沙子绑在子弹袋上,每天坚持负重跑,短短一个月就磨坏了2双胶鞋,体能成绩达到了优秀;操作动作不标准,他就反复钻研倒车、穿杆、过弯等细节,确保方向、制动精确到每米每秒,每个课目至少学会3种通过方法。凭着这股拼劲狠劲,他熟练掌握了全团所有普装车型的驾驶操作,不到19岁就成为团队最年轻的教练班长。
2021年底,为了挑战新的领域,向跃东毅然选择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岗位,成为重装运输连的一名班长。为了尽快掌握重装驾驶技术,向跃东开始了自己的学徒之路。他主动找到连队的老骨干杨昭,请他一对一指导帮带,还通过复盘近期的驾驶训练,重点分析自己最好的几次操作流程,提炼经验方法、精心编写教案。
向跃东把重装运输车操作驾驶技能牢牢装在了脑子里,仅用了一周的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重装驾驶技术。“到贴近战斗的岗位去,到有挑战性的岗位去,到部队需要我的岗位去。”正是靠着这种信念,向跃东淬火意志、锤炼本领,一步步把自己锻造成决胜沙场的“铁骑尖兵”。
“不仅要当尖兵,还要学会带尖兵”
一花独放不是春。向跃东认为:“要提升整体战斗力,不仅要当尖兵,还要学会带尖兵。”在担任教练班长的4年间,他言传身教、精心帮带,培养了百余名优秀驾驶员。
担任预提教练班长之初,为了迅速提升教学和组训能力,积累带兵经验,向跃东积极报名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教学集训。集训伊始,队里便给每个人布置了一份作业——编写教案。
训练间隙,他拉着战友三人一组互相讨论完善教案,不断研究教学演示的最优方法。休息时间,他们互为教官和评委,试讲试教,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直到教案讲得清、讲得顺才算合格,哪怕夜已深沉。靠着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向跃东创新了多种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当时司训大队的专业“教头”。
2022年10月,在一次高原机动途中,车队经过暗冰路、塌方路、岩石路等复杂路段,行进速度也被迫降低,向前推进缓慢。向跃东主动打头阵,依靠过硬的驾驶技术在前开路,带领大家加速通过复杂路段。
回到单位,向跃东结合此次经历,对高原特殊路段驾驶技术深入钻研。连续几天,他茶饭不思,最终反复推演总结编写出了3份高原模拟训练教案,这些教案被编入单位高原训练指导手册,有效缩短了运输保障力生成周期。
从南方密林到西部边陲,从平原丘陵到高山海岛……在向跃东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团保障轨迹不断延展,官兵备战打仗能力越来越强,滚滚铁流留下了向战而行的印记。
(李亮、黄翊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