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燃油车领域的传统霸主,大众汽车集团(大众集团)日前迈出电动化转型的关键一步。7月26日,大众集团宣布,旗下大众汽车品牌、奥迪品牌分别与小鹏汽车、上汽集团达成合作。


【资料图】

其中,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并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9.92亿元),以提高大众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能力;奥迪与其中国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将联合开发奥迪品牌智能网联车型。

大众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奥迪与上汽集团的合作,大众集团不断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的发展,目标是快速拓展全新客户群体及细分市场,以全面参与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

“大众集团和小鹏汽车高度互补的优势是双方长期战略合作的基础。我们将互相分享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世界一流的设计及工程能力,并互相学习。”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表示。

大众集团增资7亿美元

收购小鹏汽车4.99%股权

尽管大众集团加速推进在华电动化战略已为行业所广泛知晓,但此番与国产新势力小鹏汽车的牵手,仍然出乎多数人意料。

据悉,在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合作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2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这2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新车将补充基于MEB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2026年走向市场。

作为这一紧密、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以每ADS(美国存托股票)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大众汽车集团将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也将排在何小鹏、阿里巴巴之后,成为小鹏汽车第三大股东。

此外,大众集团方面还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新近成立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将成为小鹏汽车在开发领域的合作伙伴。

对于此次合作,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侠表示:“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长期推进电动化战略。同时我们也将重点放在与实力雄厚的本土合作伙伴开展联合开发项目上,以迅速扩大我们的产品组合。我们的目标是与小鹏汽车一起,为大众汽车品牌开拓新的客户群体。”

“自小鹏汽车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全栈自研电动汽车平台以及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软件。我很高兴能为双方的战略合作贡献我们的技术专长。”何小鹏表示,期待“大”和“小”的携手,将最好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品牌带到全球。

事实上,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牵手”,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双方在华的产品竞争力和开发实力。

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对记者表示,目前特斯拉和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遥遥领先,原因在于两者更擅长生产符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电动车,并拥有适应本地市场的技术和软件。今年上半年,在中国车市整体增长20%的背景下,大众汽车在华电动汽车销量大幅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大众汽车选择与小鹏汽车合作,旨在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也与大众汽车推动其电动化和扩大新能源产品矩阵的战略相符合。同时,该合作也有利于小鹏汽车提升制造和技术实力,加强品牌背书,推动其市场地位的进一步提升。”高超说。

“大众汽车陆续投资了国轩电池、江淮汽车、小鹏汽车等,这证明国内汽车产业与国际资本的合作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技术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充分认可。”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

奥迪与上汽集团

签署战略备忘录

除增资小鹏之外,大众集团还宣布旗下奥迪品牌与其中国合资伙伴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进一步深化现有合作。双方将通过共同开发,快速、高效地拓展高端市场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组合。作为规划的第一步,奥迪将通过推出全新的电动车型,进入此前在中国尚未覆盖的细分市场。

奥迪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计划共同开发的电动车型将配备最先进的软硬件,在开发过程中贡献各自核心能力,为中国客户提供直观、互联的数字化体验。不过,“目前只是谅解备忘录即意向阶段,还没有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该负责人还表示,以上合作意向均设想在未来联合开发用于下一代智能网联汽车(ICV)的全新本土化平台。伙伴关系旨在快速扩展集团产品谱系,并打造更多“在中国,为中国”的车型,满足拥有巨大潜力的客户群体及市场细分的需求。

谈及大众集团在华电动化战略推进,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贝瑞德表示:“与本土伙伴的合作是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基石。我们正在加速拓展本土电动汽车产品组合,并为下一步的创新变革做好准备,将合作方的核心竞争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协同效应,更快地向市场推出符合中国客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同时,我们还能优化合作各方的开发和采购成本。”

平安证券表示,大众集团增资入股小鹏汽车并与小鹏、上汽达成战略合作,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汽车工业从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演变为“以技术换市场”,中国车企也将从过去的技术输入方转变成技术输出方,看好自主品牌车企在智能新能源车时代的崛起机遇。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