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流通体系还存在不少堵点。在城市密集区,最后一公里难以送达或者配送效率低下的问题尤为突出。今年全国两会,来自通航领域的委员和业界专家共同呼吁,完善法规标准,加快破解 “最后一公里”无接触精准配送等问题。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城市物流网络建设

近年来,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介绍,截至2021年底,我国无人机企业达1.27万家,实名登记无人机约83万架,飞行时间达到千万小时量级。国家13个无人机发展试验区中有2个无人机物流发展试验区,3个城市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区。顺丰、京东、美团等无人机物流模式日趋成熟,已在十余个省市开展业务。但是无人机物流发展也面临着低空空域供给不足、法规标准不健全、无人机制造尚未充分体现其应有作用等问题。

李健强调,促进无人机物流发展,除了要推动低空空域开放、加快构建无人机法律法规体系外,还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统筹规划无人机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研发、运营、监管等方面政策协同和扶持力度,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速形成规模效应。要重点扶持一批无人机物流龙头示范企业,给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加快企业提质增效。

创新监管机制,完善智能物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不久前,民航局正式发布了首个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一系列政策利好正在加码无人配送产业,物流无人机或成为“自动驾驶”后新赛道。

中国科学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教授谭翔也关注到以无人机、自动配送车为代表的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谭翔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监管创新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智能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具体而言,首先是创新监管机制,在智能物流管理的顶层设计上,推进智能物流的发展并在最后一公里落地。其次,完善智能物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充分考虑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的市场需求,建立基于风险分类的运输、存储、人员、运行安全及监管等规章和标准,构建系统科学的智能物流法规体系。最后是支持企业在智能物流领域的研发和商业落地。

做强物流体系,无人配送是物流一大趋势

如何看待以无人机为代表,末端无人配送服务的发展前景?

长期关注低空物流的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胜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的末端配送可以解决多式联运、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问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并且提高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刘胜军认为,无人机即时配送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个人从微观层面,无须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上浪费宝贵的时间。无人机即时配送,可以解决运输中最难以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节约的物流成本和整个社会的时间,可以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移动,有助于最大化整个社会产出与福利。

专家建议,直面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难题,在立法和政策方面给予智能物流更多支持,做强做大我国的物流体系,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马爱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