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8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来自基层一线的9位代表受邀分享他们的基层故事,其中三位来自生产制造业的代表动情讲述他们在车间一线、核心技术等领域攻坚克难、大胆创新的故事。

他们的奋斗经历令人心潮澎湃,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众人诠释着“科技自立自强”必定有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每个人的奋勇争先。

“断指铁人”王尚典:小工种一样响当当

“在我的字典里,就只有精益求精,一精再精。”当辽宁团代表、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的车工王尚典伸出残缺的左手时,在场的人们无一不动容。这位在意外中失去右手大拇指,被评定为四级伤残的工人凭借自己“独有的手法”,自强不息,不断突破,荣获全国车工冠军,站上全国最高的领奖台。

“在2000年,我入厂后的第一次操作,感受着零件在自己手中诞生的成就感,我便深深迷上了车工技术。”王尚典讲述,纵使失去了一根手指,他也毅然决然地回到车床旁。“我通过优化工艺、刀具来弥补与别人的差距,我尝试着用食指掌控主导,创造出了我独有的测量手法,从这时候起,坚忍执着就成了我新的标签。”

克服身体劣势要比其他人有更多倍的付出,王尚典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丝毫气馁,他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勇争先,发光发热。其间,王尚典牵头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还包括跨企业的难题攻关,其中“弯环机的拓展加工”“快速调整立式车床锥度误差”等几十项创新成果已应用到生产中,创效超过2000万元。

如今,王尚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多项。“我向所有人证明,我们石油工人都长着铁人的骨头,小工种也一样响当当。”接受采访时,他眼里透露着自信的光,“我有决心和信心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

纺织女工王晓菲:用创新和努力擦亮中国品牌

“凭借不断增强的创新实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纺织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在“代表通道”上介绍,前不久,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礼仪服饰、奥运健儿身穿的防切割滑冰服、定制版纳纤膜防护口罩等都来自自己的家乡。这些产品的问世与无数纺织工人默默耕耘、不断创新突破息息相关。

王晓菲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来自山东德州,已在细纱车间工作19个年头。纺织车间噪音大、环境差、三班倒,长期辛苦的车间一线工作经历没有磨灭王晓菲苦心钻研、投身创新的激情,反而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工匠精神既存在于‘高、精、尖’的产业和领域,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发光出彩。”

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解兄弟姐妹的劳动强度,2007年,王晓菲和同事一起,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研究、试验,创造出“紧密纺绕皮辊斜接头操作法”,突破了传统的正向抵管接头法。应用之后,一个车间43台车每班用工减少了6人,而每天的产量增加了一吨多,同时纱线断头率下降了近五成。

奋斗不息,创新不止。截至目前,由王晓菲领衔创造的5个操作法经过在全国纺织产业论坛上展示,在更多工厂得到推广。现在,王晓菲所在的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王晓菲技能大师工作室”,她把自己掌握的所有技能,倾囊相授年轻员工,更多的纺织工人通过她的帮助获得了省劳模、被评为首席技师。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王晓菲说,只要坚持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作为新时代的纺织女工,她坚信用创新和努力,将有更多中国纺织制造品牌闪耀世界舞台。

“装备人”陆文俊: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主创新

“创新发展,关键在人。”来自黑龙江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陆文俊从事机械装备制造30多年。如今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他在“代表通道”动情地分享了一代代“装备人”攻坚克难、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创新故事。

在谈及核电常规岛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的研发过程时,他回忆道,“为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抽调近百名骨干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分析上千组性能、上万个参数,历经近10年的苦心钻研,最终研制出了代表热加工最高水平的核电常规岛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境地。在验收现场,全体参研人员热泪盈眶……”

“我们知道,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陆文俊说,一代代“装备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中,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如今,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无数80后、90后、00后技术技能人才刚踏出校园就扎根在艰苦的项目一线,锲而不舍,不断突破,创造出了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正是一代又一代‘装备人’怀揣理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并且不断壮大,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决心发展壮大中国装备制造业。”(记者符晓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