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湖南退休音乐教师刘鸿志,在《羊城晚报》公开指责《好汉歌》曲作者赵季平是抄袭。《水浒传》歌颂的是仗义行侠、顶天立地、路见不平的梁山泊英雄,可是主题曲的作者却抄袭,业内外一片哗然。赵季平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诉讼之路。

2000年,法院两次开庭后,确定原告赵季平在汲取了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好汉歌》。赵季平不仅赢得了官司,而且还为民间音乐与流行乐完美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汉歌》,不仅曲作者赵季平经历一场虚惊,赵季平和词作者的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相关资料图)

当时,总制作张纪中请著名的词作家易茗,为《水浒传》填词。易茗曾经为多部电视连续剧创作歌词,如:《大宅门》、《渴望》等。易茗本着简约大气的原则,为《好汉歌》填了词。

赵季平看完易茗的作词后非常满意,于是和剧组再次协商,愿意为《水浒传》配乐。

原来,张纪中在找易茗填词前,就先请赵季平为电视剧配乐。赵季平有自己创作的原则,他想完成整部剧的配乐和主题,而不是其中部分的音乐。一开始,赵季平拒绝了张纪中。

现在,赵季平看到易茗填词的作品后,让他有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两位音乐界重量级的人物携手创作《水浒传》音乐。

他们开始定的歌曲名字叫《四海皆兄弟》,开头的两句歌词是,“四海是朋友,五湖皆兄弟”。易茗把歌词的第一句“哥哥说声走”歌词改成了:“大河向东流”。这下,有了兄弟义结金兰的豪气,却少了江湖豪杰路见不平,会出手的侠气。

突然有一天,易茗想起了妻子雷蕾。她当年为《便衣警察》创作了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其中有一句歌词,遭到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质疑。

《少年斗志不言愁》最早的歌词是“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该出手时就出手”,但后来这篇词被谷建芬看到了。她觉得作为人民警察,这最后一句话“该出手时就出手”似乎有些不妥,就改成了“危难之处显身手”。《便衣警察》主题曲中被换掉的那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用在这里却正好。

于是,在“路见不平一声吼”后面,改成“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改动后,整首歌曲焕然一新,歌名也改成了《好汉歌》。

杀青之后,音乐总监赵季平和易茗,两人先后推出了片尾曲《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插曲《四海皆兄弟》。但赵季平仔细听了两版后,跟易茗商量,觉得这第二首更能体现阳刚之气,想用在片尾。

但是,词作者易茗觉得歌词缺少水浒传里的英雄气概,一直不满意。直到歌手录音的前一天才改好,于是有了这经典的“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这首经典歌曲,大家都认为是为刘欢量身定做的,其实不是。对于歌手的选择,同样充满着各种阴差阳错。

歌曲录音当天,剧组找来了三位歌手录制。赵季平对这三位歌手都不满意,觉得匪气有余,义气不足,歌手唱出来的感觉和赵季平心中想象的旋律相差甚远。

这一天,刘欢正好在隔壁录制其他歌曲。于是,赵季平就去请刘欢试唱一下《好汉歌》。

录完后,赵季平听了很满意,但是觉得加点戏曲的味道更好。他就问刘欢,能不能再改改。让整首曲子唱出来有点流行和当地戏曲相结合的感觉。

刘欢思索了一会,又唱了一遍。这次刘欢的声音一出来,赵季平看到录音师的手一瞬间抖了一下,这种震撼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便有了之后风靡全国的《好汉歌》。

总制片张纪中听后,喜欢的不得了,当即就说由刘欢来唱。

《好汉歌》的创作过程历尽波折,恰是这好事多磨,让这首主题曲,拥有了名著《水浒传》的灵魂。《好汉歌》是刘欢唱火的,却从来没有过翻唱歌曲,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谜。

1998年,《水浒传》正式播出,随之而来的是红遍大街小巷的《好汉歌》。在那个年代,似乎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听见人哼几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商场中,飘荡着“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旋律。谁能想到这首大红大紫的歌曲背后,会有如此曲折的故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