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笔者盘点了专栏里所有的发布内容,发觉评论《天气之子》那篇其浏览量居然排名第二,仅次于评论《寂静的春天》那篇。既然这里是二次元网站,与动漫有关的内容当然更受欢迎,笔者便勉励自己给已经看过《秒速5厘米》的诸多观众写篇评论又有何不可呢?然而这也应该是笔者写的最后一篇关于日漫的文章了。

大约7年前笔者心血来潮,想要接触一些除《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樱桃小丸子》和《百变小樱》外,在电视上没接触过也看不到的“新日漫”。恰巧笔者不止一次听同学提到《秒速5厘米》这部动画电影,于是冲着这个怪异至极的名字(反正笔者当时是这么觉得的),它成了笔者接触的第一部“新日漫”。


(资料图片)

当时看完《秒速5厘米》后笔者颇有感触,却不知感触从何而来。于是怀着这份疑惑,在之后生活的每个阶段里,笔者反复观看着这部动画电影,每次都有新感觉。甚至为了解答这份疑惑,笔者还读了《秒速5厘米》的实体小说(破天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购买动漫的“周边”),终于笔者恍然大悟,《秒速5厘米》由3部分组成,正好对应了它的3大主题:

1. 关于离开和告别

离开和告别是贯穿《秒速5厘米》的主要线索。第1部分就是本打算相伴前行的远野贵树和红颜知己明里(原谅笔者实在打不出她的姓氏)因无法升入同一所初中而离开,之后两人虽历经长途跋涉短暂相见,却进入了遥远和永久的告别;然后在第2部分中远野离开了小岛上的单相思恋人花苗;最后是第3部分里与水野分手并在铁路道口与明里擦肩而过,皆是一场场不得不发生的离开和告别。

主人公远野的心情也在这一场场的告别中变化着,从与明里告别时的伤心欲绝,到离开花苗时的不动声色,再到与水野分手时若有所思的哀伤,直到最后再同明里擦肩而过时的释怀。而心情的转变背后是远野面对告别的不同态度。幼年时他将与挚友的告别视为伤害,少年时他认为与爱他的人告别是无可奈何命中注定的事,直到成年后好一段时间他才意识到,在告别以后,那些曾与他相伴的人成了他悲伤的源头,可在告别以前她们也曾是他快乐、希望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呀!这里笔者不禁想到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远野花了许多时间和情绪体会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哀伤,却直到最后才意识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惜太晚了。

现在又是要告别的毕业季,而人生也是无时无处不告别的!毕业,升学,离家,辞职,退休都是告别的另一种说法,人生谢幕时则是最后的总告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告别是常态,与其哀伤告别后“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倒不如想“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笔者还得说,远野运气很好,因为几乎每一次离开他都被提前预告,所以他好歹能与每一个不得不离开的人做了郑重的告别。而在《秒速5厘米》之外这个总是有突如其来意外的世界上,我们可能还不如远野呢。

2. 疏离感

初观《秒速5厘米》,笔者最大的感受是虽说这好像是部爱情悲剧电影,怎么能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悲哀呢?而这个疑惑的答案也许在第2部分就能找到。远野陪座驾小摩托抛锚的花苗走路回家,花苗想要在路上趁机告白却有口难开,突然火箭发射,两人目送火箭尾焰滚滚直冲云霄,那一刻花苗明白自己应该永远打消向远野告白的打算。

在花苗眼中火箭发射这一幕的含义尽在不言中:远野正像火箭,从一开始就与他周遭的小岛环境与社会有种深深的疏离感,而且他注定是要离开小岛的

都有目睹火箭发射的一幕,《后会无期》与《秒速5厘米》的构图的确很像

不止第2部分,远野与周遭环境和社会悲哀的疏离在《秒速5厘米》中无处不在。在第1部分他与明里走到一起的原因正是因为童年的两人初到东京,对这个城市和身边的人有种共同的疏离情绪。而第3部分的疏离感在动画电影中没明说,可在实体小说中有段话是这样的:

……走下站台的时候,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自己在车上坐着的位置,那一瞬间他恍然觉得,那个筋疲力尽、身穿西装的自己依然还坐在那里,这种强烈的感觉怎么都消除不掉。

再明白不过了,这已经是在精神分裂边缘的强烈疏离感了。说来疏离感几乎已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即便你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乡度过的,不像远野一样总是辗转迁徙,因难以同一个地方建立感情而疏离,繁重的工作和虚与的社交也还是会让你产生对周遭和工作生活的疏离感,或多或少而已。

在笔者看来克服疏离感难如登天,除非周围的环境发生乐观的变化,不可思议的是《秒速5厘米》中远野可能凭自己的努力多少降低了疏离感,为此他首先克服的就是下面这个主题。

3. 情绪回避与习惯性冷漠

虽说《秒速5厘米》中充满了心理描写,然而对这个主题的处理也实在隐晦得很,绝大部分观众没有发现,直到最后戏中人远野也才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这个问题。而少部分观众和笔者从一开始就觉得远野是有问题的:明明他在车站弄丢情书后可以在车上重写一份,为什么不写?明明他可以一直和明里保持书信联系,为什么要自己中断?明明他可以更好地对待花苗和水野,为什么不这么做?

因为他一直选择着回避。当面对与明里的告别时,为了减少无计可施的离开和疏离感所带来的伤害,还是小孩的他出于本能选择在情绪上回避,后来在面对花苗和水野时他也多少在情绪上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尽管这已不再出于本能而是有意为之。然而选择情绪回避,结果却伤害了将要离开他的人,也进一步加重了告别对他的伤害,加深了疏离感

更严重的是在长期的情绪回避中,冷漠成了远野习惯佩戴的面具,而周围的人甚至他自己都还以为这是温柔,因此在被蒙蔽了许久后他才醒悟过来:自己长期以来的情绪回避和习惯性冷漠,是多么愚蠢而自私残酷呵

好在远野的确深刻反思了害人害己的情绪回避和习惯性冷漠,并克服了它们,所以《秒速5厘米》是在相对温暖阳光的基调中结束的(尽管大部分观众可能不这么觉得,还在嚷嚷着炸火车)。反求诸己,我们现代都市人一边坚守情绪回避和习惯性冷漠,一边还要抱怨人心不古社会冰冷,实在不公道。

当笔者第一次看《秒速5厘米》时,就隐约觉得它在试图向观众传达一些深刻的含义,可愚钝的笔者经过7年才终于弄清它包涵的3大主题,证实笔者对《秒速5厘米》的第一印象没有错:它的确是一部有内涵的,能给人以启迪的优秀动画电影。又有人说“好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在过去的这些年里,笔者还就愈发觉得《秒速5厘米》是一面好镜子,真实地映出笔者和周遭的种种心理现象。

记得新海诚好像说过,《你的名字》是一部给年龄在23岁以上的观众看的动画电影,其实《秒速5厘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遗憾的是,包括笔者在内,许多初见《秒速5厘米》的观众大概还不到18岁,所以才会觉得它只是一部讲异地恋的爱情悲剧电影,真是门缝里看片——把片看扁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