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看完17集有感而发,含蓄委婉的情感随着剧情发展一步步强化,有一种京都动画的风格,那么这种效果又是怎样取得的呢?凪的出现给我一些启发。曾经将乐谱视为神的凪受到公生的影响,开始为内心而演奏。凪在上台前的恐惧与紧张,恰似先前的公生。两人都经历了被内心幻象威吓的过程。之前是薰让公生摆脱阴影,这次是公生让凪放下顾虑。这一情节带给我灵感,这样的写法一定不止一处。公生本身也前后受到两次冲击,一次是母亲去世,一次是薰的去世,动画中公生看到薰在病房的样子,以及床边的轮椅,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薰得病一事没有从人物对话中交代,而是通过类比的引导,暗示薰不久于人世。薰对时间的珍惜通过和公生的对话传达出来,并不显得赘余,反而借助其与公生母亲话语的相似,强化了公生的绝望心情。如果将凪与公生称为相互相似,那么薰与早希可以认为是前后相似。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取得的效果殊途同归。二者都起到了强调作用,前者突出了公生的成长,后者则是强化公生的悲痛心情。从公生与薰的角度看,公生的成长离不开薰,又让薰的去世更令人难过。观众在看番时,更容易共情,我认为也是相似的作用。新人物的出现让人跳出原有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审视全剧,有意无意代入原有情节,产生共鸣。

有相似,就有对比。对比更多体现在人物本身上,如薰的由上台演奏到拿不起琴弓,有马由机械到表现,谎言由存在到揭穿。此外,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明暗的变化象征演奏方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烘托人物心情。此处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22集的番剧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借着黑白键的阶梯走出了地狱, 一个人凭着梵婀玲的琴弓攀上了天堂”。这个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发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