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首先这是一篇影评稿,我应该是很久很久没有提笔写过这种稿了,上次凭着自己的意愿来写文章应该还是两年以前了,本来是不打算来写这次的影评或者说观后感吧,但是不写有浑身难受,虽然是没有受人强迫,但是我还是决定提笔将它写下可能才比较符合我这种扭曲或者格格不入的性格吧。(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੭ ᐕ)੭*⁾⁾)。


(资料图)

正式谈及这部新海诚导演的“三年之约”前,还是得声明如果不涉及剧情的话,那么以我的文字功底我确实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当然我还是尽可能的保证将剧情一笔带过只谈感受,如过造成了阅读者的不适还请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再来阅读本篇。

——正  篇——

提起新海诚导演大家的印象都是《你的名字》亦或是《天气之子》,若是对这位导演有过关注的话可能可以追溯到《追逐繁星的孩子》、《秒速五厘米》、《言叶之庭》亦或是导演拍摄的广告短片《十字路口》等,细腻的音乐、细致的背景、细微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是新海诚作为大家熟知的名片,那么本次的《铃芽之旅》是否值得没接触过动画电影或者说是“圈外人”走进电影院去观看,且听我娓娓道来。

讲道理,我个人觉得只凭我一次观影记录我以为我尚且还没有达到来正式评价这部影片的资格,因为还有许多细节仍需考量,一些逻辑还需要不断推敲,当然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只去看一遍,所以我先以一次观影来表达我对这部影片的看法或者思考吧。

按照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动画电影向来是有一定的观影门槛的,不是说不看动画的就不配去看动画电影,而是部分观众依旧是打着“动画片”的标签去观看每一部电影,诚然动画只是一种艺术或者影视的表达方式,只要跟着叙说者的思路去看,其实动画电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最多也只是年龄受众不同罢了。

从影片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写实化的场景表达,到RADWIPS标志性的音乐响起,再到电影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之上,你会觉得,嗯,对味了是新海诚。

当然风格化的表达是一个导演必要的名片,这并不是说这种风格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从《秒五》至今一直如此,只是表达故事的载体发生了些许的转变。

《铃芽之旅》的故事开始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字——找猫、关门,依托这一主线故事从之前作品的点面讲述扩展到这一步的长线叙述的公路片。那么如果实在不知道故事的取材背景的前提下,你可能认为只是一部日本旅游宣传的公路片,但当你对故事背景略有耳闻后你才能意识到这是新海诚的“灾难三部曲”。

故事的取材背景源于十二年前发生的日本3·11大地震,对于不了解东日本大地震的人我换一个关键词——“福岛核电站”。依托于这一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部不同以往的公路片。

如果要从一个不了解或者是观看新海诚导演作品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满分十分我相信能给到8.5的高分,如果是观看过“灾难三部曲”前两部的观众能给到8.8的分数,当然如果要以我的视角来评判的话我觉得这部影片只有8.0。

为什么说是只有8.0,从故事的完整性来讲是个好故事,但是要从故事的讲述方向来看只能说有些许遗憾。【往门】和【蚓厄】是故事的核心设定,【往门】链接的是名为【常世】的只有往生之人才能前往的世界,活人有些能看到却无法前往。众所周知新海诚导演一般都会塑造一种主角难以克服的“距离”,《言叶之庭》心与心的距离;《你的名字》时间的距离;《星之声》光速的距离;《天气之子》天上地下的距离;《秒速五厘米》一段不起眼的铁轨的距离;《铃芽之旅》则直接着眼于描写离平凡生活最远的距离——死亡,而如此遥远的距离却用一扇简简单单的门隔开,因为死亡和灾害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死亡被人们赋予圣神但本身质感又是质朴,尘归尘土归土,在影片中你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意象或者人文关怀,镜头“不经意”出现的彼岸花或者是熠熠生辉的日常生活与破败不堪的废墟。

相比于《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一般点对点、面对面的处理,《铃芽之旅》的确是把叙事视野拉倒了更广阔的地方,更加注意的一点是《铃芽之旅》终于是新海诚导演终于不再旁敲侧击的表现而是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对新海诚导演影响深刻的“3·11”大地震,选择直面这个沉重的话题,更像是一种和过去道别。

【蚓厄】爆发虽表现的面目可憎,但实际上并没有被描写成邪恶一般的存在,它更像是一种现象,似活物非活物,也符合新海诚一直以来不喜欢设置反派的风格,正是因为不需要反派,才使得新海诚的所有故事才更有冲突性,更加让整篇故事这种松-紧-松-紧的平铺化叙事类型显得让观众逐渐接受故事设定。而【蚓厄】消除过后的瓢泼大雨也体现了人们在经历灾后沉重而失落的心,而大雨过后天边的彩虹也是人们对前方、对未来更美好的愿景和新海诚所讲给观众自己想法的初衷。

综上,我认为《铃芽之旅》的前半部分做到导演一直以来的优秀的“承上”和设定引入,但是从下半部分“启下”的部分却不免有些诚哥的俗套或者说无奈。

故事又回到了前两部剧情的套路——不论如何奔波终要拯救矮人这一经典桥段。其实《铃芽之旅》最初的设定双女主来呈现,碍于影片的篇幅表达亦或说是市场票房需要最终表达出在我看来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情感线,抛开铃芽和草太的情感线你会觉得故事是完整,不论是三条腿的椅子也好,还是铃芽与姨妈之间情感的表达也好都没有那么强的“割裂感”,男主草太的加入也只是这个故事需要一位男性而已,草太在通篇都没有特别多的性格塑造,唯二的人物塑性也只是通过草太的朋友和草太躺在病床的爷爷寥寥几语便交代完成,作为铃芽成长的供给也十分牵强,这也让故事后半段铃芽的行动逻辑、动机显得略显割裂,从以前的需要拯救而去拯救,变成了为了拯救而拯救,妥妥的工具人一号。草太从一开始的生死无所谓或者是求死牺牲奉献的一面,到后面转变成“因为和铃芽相遇,我现在非常想要活下去”,这样的转变可能也只是需要满足观众对于新海诚导演想要对于爱情的展示,但这样的爱情却不能作为故事合理的冲突,反而一句“没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就像是为了说这句话而念出的话语,让故事上下部分更显突兀,人物本身就没有过多的渲染,用爱情作为铃芽后半部分的动机浪费了铃芽这趟旅程上前半段所遇到的人物和离别,也让故事后半段除了坐在不知道是几手的阿尔法·罗密欧和带人的破旧自行车以外,你根本不会想起这是一部公路片,同时也绑架了这部影片中后段无限的可能性。

《铃芽之旅》的主旨从片名就能看出来侧重点是岩户铃芽个人旅行过程中的成长,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社会人的日常生活,爱情在通篇故事上都算不上一个注脚,但是在全篇的高潮部分却来了个以命换命搏命的戏码。当故事最后的十几分钟结尾用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圆了故事所有的开头,铃芽模糊的记忆、三条腿的凳子、被涂黑的日记、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都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也正是通过此次旅程抚慰了铃芽以及所有在3·11大地震收到心灵创伤的人们的心,而治愈铃芽的正式往后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相遇,以及【蚓厄】破除后天边挂的那一道彩虹。

“我是你的明天”这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的故事结尾,还是开头说的那句话——电影是一种艺术载体,它表达人们对于故事美好的向往,诚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真善美,但是这样一种真善美正是人们在经历灾害之后,满是创伤的心灵所需要的一抹慰藉,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人文关怀。

回到故事的名字《铃芽之旅》,日语原版为《すずめの戸缔まり》直译为《铃芽的门锁》(有更直译的翻译我就不说了,我还是选了个相对文艺的说法),而这道锁就是铃芽经历过大地震后久久不能磨平的伤痛,而旅途关门的过程是关闭了铃芽痛苦的记忆,打开了明天生活的大门。从结尾来看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的国人也同样能感受到相同的情感,但瑕疵是用减法减不干净的,年上年下的恋爱变成了故事冲突的依赖,那个造就了新海诚以往成功的法宝,在这部影片里真的变成了多余的存在,岩户铃芽的爱情真的绑架了这部电影的潜在,从救赎公路片变成了爱情公路片,在这个直面以往伤痛的故事的大框架中一定还有更好的讲述方式,由于篇幅原因这里我就不在展开来说。

我们也许无法共情与3·11大地震的受灾群众,但灾难一直以来是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跟着人类息息相关,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远有我上述谈及的自然灾害,近有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疫情,苦难总是那么的沉重让人不堪回首,但如果因为忘却或尘封那些灾害中的悲伤则是本末倒置,诚然我们的生活需要真善美,但也正因为有这些难以忘却的伤痛才能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明天打开大门不是吗?

一直以来我对于新海诚导演的作品都是无条件的喜欢,无论是《秒五》略写遗憾、心如刀割的爱情,还是《十字路口》面对人生抉择那样的昂首阔步青春闪光。然而我越喜欢新海诚的叙事风格,越对这部作品的中段表达载体感到遗憾。

创作《秒速五厘米》时导演34岁,可能对于爱情仍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而遗憾,现如今50岁的导演将视野放到了更加开阔的镜头之下,也说出来再也写不出《你的名字》这样的爱情故事,那么我们不妨和这部影片的中心思想一样向前看,期待诚哥的下一个三年之约。

以上便是我对《铃芽之旅》这部电影的全部看法,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的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全然不能左右他人,再次感谢您看到了最后,期待与您的下一次相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