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对《铃芽之旅》这一名字感到疑惑,因为在去年11月11日上映的电影名字叫做《すずめの戸締まり》。而在大陆定档前所惯用的翻译一直是“铃芽户缔”,对于这点我也很疑惑,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我都认为是“铃芽户缔”这一标题要更好。“户”,即为门户,“缔”,即为约束。这一标题无论是内涵还是概括性上都应该会比“铃芽之旅”更好。但是从通俗性的角度来看的话,似乎选用“铃芽之旅”这一名称会更浅显易懂。关于这一点,也不是值得深究的部分,所以我们就姑且用《铃芽之旅》来称呼这部作品。众所周知,《铃芽之旅》还没有在大陆上映,而我正是在阅读了新海诚同步创作的小说《铃芽之旅》后有所感慨,才有了这篇文章。在开始前,我要说明一点,这篇文章所写的所有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看法,与大众不同也很正常。首先,新海诚的电影制作技术毋庸置疑,从大作《你的名字》、《天气之子》到稍短的《秒速五厘米》,甚至更短的《言叶之庭》,都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但正是因此,我才在阅读小说后产生了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小说带给人什么?只有最淳朴的文字,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灵动的配音,它所展现给我们的,就只有文字背后最真实的东西:文笔,情节,细节,情感。看小说与看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因为是新海诚的书,所以我在阅读过程种会不断地想:这一段情节应该怎么制作?这个细节放在电影里应该如何展现?在思考过程中,“人物心理该如何展现”这个问题无可避免地出现了。《铃芽之旅》的小说是以铃芽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的,而电影则不太可能照搬这种形式,这就是第一人称小说的有点所在。你会发现,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一部影视剧的时候,连第一章都看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明就里,完全不知道写了些什么,有些甚至会在最开头塞给你一大堆的人名,人设,人物关系。但第一人称小说则不同,在跟随“我”的脚步种,主人公一目了然,人设也不会一口气全部抛出(当然,不排除确实存在这种小说),读起来则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带入故事。

关于小说与电影的区别,就谈及以上内容,接下来我会将《铃芽之旅》与《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略做对比,谈谈我所认为的,它们各自的特点与不同。


(相关资料图)

首先从情节入手。当然,促使我思考到这一点的,正是对于《铃芽之旅》小说的阅读,让我意识到一部电影不能只关注画面或者视觉效果,情节、人物塑造也同等重要。先来说《铃芽之旅》,整体来说,作者使用了一种较为崭新的设定,以一种趣味的方式展开。当然,这样的展开也是大众所喜爱的电影展开方式之一。如果总计两小时的电影,剧情全程高能,主角全程遭遇危机,这么长的高潮部分,且不说成本如何,就是观众也不买账,任谁都会昏昏欲睡。从这一点看,三部三年作都比较符合我的审美,《你的名字》里的互换身体,《天气之子》里掌控晴天,《铃芽之旅》里少女与椅子的旅行,让整个故事的前半部分都充斥着愉悦,不管日后埋下多少刀子,这一段时间,总是安详而美好的。让后再来说高潮部分的进入,三部电影的方式各不相同,整体来分析的话,《铃芽之旅》其实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推进方式,它以明线推进,暗线设伏。一方面以主要情节不断推动,一方面暗藏伏笔,时隐时现,以草太的“适应椅子”“奇怪的梦”作伏笔,最后在高潮时一并爆发。其实暗设伏笔这种手法虽说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但也绝不能称作罕见。真正令我感慨的是它的明线,“几乎不可闻其动”,但就是在一步步推动情节,让你在最终爆发高潮情节的时候不会有莫名其妙的诧异感,与暗线相交映,甚至会产生一种“哦,是这样的,我就知道是这样的”的感觉。其实这种表现方式并不能说所有人都喜欢,在电影上映后,一定会有一部分观众认为这样的情节太缓慢,太冗长,但这也是个人喜爱不同罢了。相比之下,《你的名字》采用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进入方式:突然告知观众,三叶已经在三年前死去了,给人一种莫大的震撼。《天气之子》则也是采用了一种缓慢推进的方式,阳菜身体的不断变化暗示着她最终将于自然化为一体。从这个方面看,《天气之子》与《铃芽之旅》确实有相似之处。

接下来是高潮后的推进方式。一般来说,主流电影高潮后的展开我认为主要分为三种:主角拼命努力最后获得成功;主角受到挫折,经各种激励后奋发;主角经历挫折,最后燃起希望,但电影中不描写最后是否成功,予以悬念。前两种是较为常见的,其实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而新海诚的三部三年作又都属于后者(大概,因为《天气之子》我属实有点记不清),三者对比的话,又能看出不少区别。从故事背景上来看,《铃芽之旅》和《你的名字》都是带有传统意味的,有明显的历史因素,虽然这种传统因素很可能是作者杜撰的,但也并不影响我们感受其中的悠长与厚重。我们甚至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独属于传说的神秘感。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一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因为是属于我们的文化,所以看起来那一份悠长与厚重还要更加强烈,其中明显的传说改编的情节更是带给人一种亲切感与熟悉感。正因如此,这种有历史传说意味的电影,其高潮情节给主角设限的往往不是活生生的人,更为常见的是鬼神,以及自然。自然的美妙是无穷无尽的,它有一套独属于自我的法则,一种平衡。《你的名字》与《铃芽之旅》皆是如此,一个以时间设限,三年的时间差如何化为现实?一个以平衡设限,如果自然的巨石向你发难,你要怎么做?也因为如此,高潮后情节的展开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善恶观在这里并不普适。这种作品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十分合适:没有绝对的恶人,不过是在维护法则与维护人性上站位不同罢了。与之相比,《天气之子》似乎与其他两部大不相同,从表面上来看,阳菜并非凡人,有奇幻意味在里面,但你如果细品,就会感受到和其他两部不相同的地方,那种悠长与厚重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展开,这种感觉非常微妙,细细想来《天气之子》与其他两部的时代相同,地点相似,但正如我上文所提,它带给人的感觉是奇幻,而并非神秘。就是这种感觉,让《天气之子》的内核没有那么深沉。快进到高潮部分,拯救阳菜的途中突然有几个黑衣人持枪挡路,这也是与其他两部不同的地方,这样的角色在电影里的分工属于“纯粹的恶人”,而这样的角色在另外两部中是不存在的。当然,这也与个人喜好有关,有人觉得这种“没有纯粹的恶人”的设定是不合理的,但有人就是喜欢这种设定。

最后则是电影的结尾,“happy ending”,俗称he,是这三部电影共同的特点。有人喜欢皆大欢喜,有人喜欢留个悬念,有人喜欢悲伤结尾,这只是人的喜好问题罢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的正是这种he的结局。而话已至此,作者十年前的作品《秒速五厘米》就不得不提及起来。这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也是作者写过的为数不多的be(bad ending)作品。如果要我评价这部作品,我一定会笑骂一句“新海诚你个老苟”,然后默默品味结局。诚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擦肩而过的悲伤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百态。在我看来,观众对影视剧中团圆结局的向往也正是对现实生活悲剧的控诉。正因如此,我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排斥不圆满结局的原因,就是我认为不能一昧沉浸与所谓团圆,所谓美满。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与其一味躲避生活,不如去体悟,去理解生活,去感受人间百态,去接受世间冷暖。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作情节部分的所有闲谈,接下来这一部分,我将从人物的角度来归纳,对比三部作品,并表达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说关于人物设定的部分。除了这三部三年作之外,新海诚的作品大多选角普通,所描绘的是普通人物的生活起居,主角往往是普通城市里的普通学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放到现实一抓一大把。可作者能够将如此普通的小人物描绘的活灵活现,实属难得。很多人爱看这一类影视剧,而并非超级英雄类的原因,就是他们会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更有代入感。这种代入感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好像这里是独属于我的空间,发生了独属于我的故事。这可能也算是小人物小说的一种共同特点吧。在这平凡的世界,有平凡的我们,想要拥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但最终归入尘世。也正因如此,《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之旅》这种故事我也会喜欢。平凡的主角遇到了不平凡之事,最终又变为平凡之人,这是三部作品人设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比较符合大众胃口的一种设定。

那么说完共同之处,这三部电影的人设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根据前文我所说的,他们的人设应该大同小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细细分析。第一点是身世,《你的名字》中三叶来自巫女之家;《天气之子》中,女主是天选之人,天气之子;《铃芽之旅》中男主是“闭门师”这一特殊角色。如此看来,这三部作品中均有人身怀“异能”,从而引出了整个故事。第二点是生活状态,这里只把《天气之子》与其他两部加以对比,因为这部作品中的男主属实有些特殊,我们大可以把这位男主形容为“生活低沉”。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生活低沉”的人物几乎没有,这是他所描绘的一种几乎全新的任务形象,是一种新的尝试。第三点是角色设定与剧情的关联。我们一部一部加以分析。《你的名字》中,我们不难理解这种关系,宫水家是巫女世家,向来有与其他男子交换身体的“怪象”,而泷与三叶在经历多次互换后发觉自己的心意,这才加入到事件之中;《铃芽之旅》则是因为铃芽小时候误入过常世,之后的一系列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而《天气之子》的故事,不得不说,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我们仔细想来,帆高与阳菜有什么必须在一起经历生死的原因吗?似乎没有,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只是偶然相遇,加以一点点的巧合,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才让他们走到最后。我并不是诟病这种设定的劣处,只是由此说来,帆高作为男主的必要性是否很大?如果不是帆高,而是另外一个走投无路之人,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故事?这与《你的名字》并不相同,你可以很清晰的感觉到,泷和三叶是在渐生情愫之后才相互拯救的。但是帆高和阳菜呢?难道一个人可以仅仅因为共情就奋不顾身吗?或许有,但绝不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能理解的。但是这不是现实,这是一部电影,观众的接受程度就决定了这部电影是否真正成功。在一部电影中,一个角色的存在是完全可替代的,就无法带给人记忆点,无法使得观众对他产生兴趣从而记住他,那么这部电影是否还会很出彩?我无法断言,但在我看来,无论是电影,抑或是小说,角色、情节和主旨就是他真正内核的东西。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直接降下一个档次。

但是,笔锋一转,就算我前面如此宣判帆高形象的失败之处,难道这一人物的塑造就是完全失败的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而这个可取之处,依旧是给人的记忆点。我并没有自相矛盾,略有不足的是帆高在人物设定上给人的记忆点,而有可取之处的则是男主在人物塑造上的记忆点。纵观三部三年作的所有人物,并把帆高排除在外,试着去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你所写下的文字是否可以让其他人一眼就看出是这个人物?我尝试过,但失败了。在描绘男生时,我所写出的是“温柔体贴,有才智,奋不顾身”;在描绘女生时,我所写出的是“勇担责任,温柔体贴”,你猜出我写的是谁了吗?说句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写出的是谁。问题已经呼之欲出了不是吗?那就是人物塑造的模型化。这不只是一、两部电影的问题,纵观电影史,多少角色的性格都是这种所谓完美的理想型。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塑造了模型化的一系列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就只有故事与经历不同。那么再来看帆高的人物形象。在形容他时,我可以写“孤僻”,可以写“外冷内热”,还可以写“有一颗渴望被拯救的内心”。这其实是一种很鲜明的人物特征,虽说不能在所有人物形象中独树一帜,也算是属于让人记得住的形象了。从这一点来看,他所带给大家的记忆点也不算少。以一种特殊的人物性格而获得众人关注的,除了帆高还有很多。《魔法禁书目录》中的一方通行,《火影忍者》中的宇智波佐助,再小众一点的还有《樱花庄的宠物女孩》中的赤坂龙之介,《电波女与青春男》中的藤和艾莉欧。这样的人物形象一定不会被所有人喜欢,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因此获得了观众的关注度与记忆点。所以说,塑造一个立体的,不变屁股的,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显得尤为重要,而《你的名字》与《铃芽之旅》是否就显得有些欠缺了呢?总体来看,我认为新海诚因为《天气之子》而受人诟病时绝不合理的,他在这部电影中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剧情展开方式,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推进,只是谁也没想到,却有如此一部分人不喜欢这种方式罢了。

最后的话题最终落在了主旨与主题上。其实这最后一部分大可不必长篇大论,因为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其不可避免的主题就是——歌颂爱情,尤其是在校园时期的青春爱情。我不清楚是否新海诚对这一主题是否有什么深刻的执念,但他对此的描绘可以说非常透彻又非常深刻。如果用惯用的句式来概括,大可把我看过的电影串成一条长链:《你的名字》告诉我们爱可以穿越时间,《言叶之庭》告诉我们爱可以跨越年龄,《天气之子》告诉我们爱可以飞跃空间,《铃芽之旅》告诉我们爱可以超越生死,而《秒速五厘米》告诉我们爱最终会败给现实。所以说,珍惜现有之人,企盼未来之人,不畏险阻,忠于现实,该相逢的人总会相逢,错过的人就当作回忆。珍惜当下,永不停息,你最终会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于〈铃芽之旅〉的闲谈》就写到这里,其实我没有料到会写这样一篇长文,也没有想到自己想说的话会这么多,甚至文中还有一部分我未曾下笔,我想要仔细分析三部作品中对任务细节的塑造,奈何本人才疏学浅,也未曾细细研读作品细节。所以在这里挖一个小小的坑,可能,只是可能,半年,一年,三年甚至十年,我会再次翻开曾经喜欢的书,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可能这篇文章有一部分主观因素,可能不会深得所有人喜爱,但我不会后悔自己曾做过自己想做的事。感谢你看到这里,感谢你倾听我想说的话。再见,抑或是永别。

2023.3.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