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连续看了九集的《孤独摇滚!》,不得不说它给我带来一种比较新奇的感觉(可能是我以前没有看过有类似手法的作品)不说剧情,单把它的手法拿出来谈谈。

<.jpg>and<.GIF>

这部番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波奇酱生动夸张的多样化的表情上,表情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可能会有人认为过度表现的表情有“kitich”之嫌。然而在本番中要考虑人物的设定问题,波奇酱作为一个与正常社会相隔绝太久的“复健少女”,自然会对他人的作为感到无法适应和不自然。(虽然我本人难以想象这样的极度社恐是如何形成的,但这似乎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如何表现。可以看出,芳文社在这一方面是下了不少工夫的。


【资料图】

手法分析

1.人物行为的夸张化

具体表现在第七话其中小孤独为了迎接乐队朋友做了“精心”的准备。在自家墙上挂巨大的横幅,还把自己的房间打造成play的天堂,虽然算是无微不至,但还是夸张了点。我认为通过夸张化可以达到一种树立典型的效果,从而让人物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

2.具有区别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

单从小孤独来说,你看到她时第一眼就能把她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因为她是一个粉毛(斯哈斯哈),还常年穿一身粉色运动装。这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主角地位,似乎也在表现她的不入群。有人可能会说,呐,波奇酱这么可爱,为什么会在社交圈之外呢?从番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孤独的长发并不是有意要蓄的,只是害怕去理发店;从小到大衣服都是妈妈买的,她也许并不想靠刻意打扮自己来获取别人的关注。而是通过带吉他来校来暗示自己高超的音乐能力。但是她缺乏了与人主动交流的能力(也许也是积累所致?)。班上的其他人并没有刻意排挤她,但似乎每个人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人际圈但并不想再扩大,所以没有人主动和她搭话。(英语阅读理解里改变“我”孤僻习性的人怎么会存在?)(扯远了。。)

3.通过人物行为的反复重现

比较经典的一种方法。在本番中凉学姐的蹭饭,借钱不还,为自己找各种离谱借口等情节的重现与强调,可以达到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效果。

4.人物在所归属集体中

将个性不同的个体置于集体当中并表现其对于集体的作用,职责。这种自主的()方法在各大偶像剧中屡试不爽。但是在《孤独摇滚》中职责似乎被淡化了,而更成功的是表现了不同的形象。

5.“抽象的”具象的内心独白和联想

很多人说这部番“很抽象”,’“制作组没有碳原子”...《孤独摇滚》运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在于小孤独心中的“吉他桑”独白或者突然出现的超自然现象。(波奇酱熔化bushi)。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这些元素的出现可能会使人疑惑。毫无疑问在一个剧情连贯的日常番中加上这些是大胆的(还有那些水坝,nice boat?但是更加贴切ww)。(可能真的只是为了搞笑?)但是第八话社畜那一段属实让人蚌埠住。

似乎实在内心独白,实则从口中说了出来?小孤独是否真的被鹰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理解。放下全知全能的视角,把自己带入小孤独吧。从“吉他桑”的提示中,我们不难发现长时间的孤独也带来了丰富的想象。这种天真的,似乎被看作是世俗的理想,不正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吗?有的人大谈特谈这部番的种种不合理性,但他们似乎愿意给自己套上程式的枷锁,而不想做一些朴素本真的思考。

补充:还有一点就是波奇酱对友谊的渴望却在表现中力不从心;希望被人发现而不是主动迎合别人。这是自身的矛盾。

(码字不易,到半夜才弄完。希望大家能多给up主点赞投币支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错误请指出纠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