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第一次看《围棋少年》是因为发烧要输液,盖了被子之后妈妈就让躺在那里不要乱动了,那时候偶尔看到《围棋少年》,真的是童年之光,乖乖躺下看完特别安静。

当时的震撼现在还记得,之后也去重温了,虽然对故事逻辑中的漏洞多多少少有点不适应但还是挺喜欢的。还被安利到同样是围棋动漫的《棋魂》。

十几年还是二十年前,动画真的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围棋少年》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惊艳了。中国动画就是这样——寓教于乐,“教”是“乐”的一个必备要素,这不应该被反感,事实上孩童成长期一个朴素又正直的观念,的确对应对日后多元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那时候的《围棋少年》谈到“历练”和“勇气”是很好的。


(相关资料图)

好,以下转为吐槽,请这部剧第三季的粉丝不要往下看了。我的观点只是个人观点,针对的部分也是它并不光鲜之处,好的地方有目共睹,不再赘述了。

OK。

首先,第三部推出在2022年,这时候中国动漫已经不再限制于给小孩思想启蒙的作用。特别是老IP,主人公已经长大。你要面对的,大多数是十几二十年前一批老观众的眼睛。所以逻辑和历史背景就重要了起来。当我看到幽王领着十个左右的人进京在朝堂上和当今的皇上称兄道弟的时候,我真的尴尬到脚趾抓地。当然也有人说:不觉得幽王是反派角色,以后会有铺垫和伏笔。但问题来了,一个正常的皇帝,特别是故事里设定颇有胆识的小皇帝,看到有人和自己聊天,五分之四的话都是明里暗里在谈“我要谋反”的时候,他怎么想?他怎么想都无所谓了,因为接下来剧情强行地往极为迷幻的操作上去走了:来下棋吧。

请问,是怎么通过围棋这种东西来弘扬国威的?“我不知道要以大局为先,所以我输了,治国理政也当如此”,是这个逻辑不?可是,问题就在于:历史上谁会把“围棋”这种娱乐性的东西视为教自己人伦义理的素材?当今还有“文化自信”一说极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那围棋被重视道很有道理,可是你是大明,这种情节放在今天无异于一个创业人士在烧烤摊对着一个烤焦的香肠感叹:火不能急,急了成不了大事,创业也当如此我悟了!

有时候真的不需要以小见大,或者说,以小见大要符合背景逻辑。找对文化宣扬的“载体”,对文化本身十分重要。

第二,不合时宜的gender equality。

我真的被“方百花”这个角色在第三集暴击了不止一次。

在第一季中的百花是一个挣扎在男权社会中不得施展才华的小女孩,漂亮又勇敢,因为对于围棋的热爱而女扮男装,被方圣抓住后也是不得不离去的,三分不舍,三分不甘,剩下的是一个女儿家在当时背景下的忍气吞声,真的让人心疼。

然后,现在的百花,是大明第一棋待诏,直接教皇上下棋,自由出入宴请群臣的场面。自信自我介绍,自信挑衅对方,自信下棋,自信赢棋,只有在反派撞到柱子上的时候才发出了正常人应有的惊呼。好奇怪,我如果是幽王,我就应该发现:方百花才是我应该小心的对象,因为她比皇帝和大臣都要气势大。很奇怪了,古代的时候女子有这么高的地位吗?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分强调女主角的一些恋爱偶像剧会出现一种现象:男女主角都是完美的,其他,那都是小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了“以貌取人”的作法。

再强调一遍,动漫真的不是只给小孩看的。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善恶观不全面,要想判断谁好谁坏得有一定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十几年前的动画反派都长得其貌不扬的原因。但现在还沿用这种思维,就很尴尬了。还是第三集,西北狼真的让我吐槽不能。不止是我,西北狼自己可能也无语到不行:我是个反派,反派也是人,我可以丑,但不可以不像人啊?

反观这部剧的男女主角,却都是很努力地赋予“最好的”相貌。这个“最好”,指的是作画人员努力地用现如今一种帅男靓女的动漫形象去塑造,再一次的高鼻梁,美型眼,发丝飘飘……事实上可以理解,主角是推动故事进展的脉络核心,如果外形不优秀不利于吸引观众,故事本身推进就很难了。但过大的相貌差异,特别是反派过于奇葩,着实让观众很不舒服。

在另一个平台优酷的弹幕里我看到了西北狼出场时候的很多评论:为什么要一直吐舌头,好恶心……

最后想谈一下一些人说的“棋魂有什么了不起”言论。

为什么要把《棋魂》放在这里,是因为想谈一下文化认同的问题。

总有人会以奇奇怪怪的爱国借口,把“崇洋媚外”的帽子扣在评判作品好坏的前提上。喜欢别国的作品就是“哈日”,“哈韩”,“美狗”。个人觉得这种评价十分奇怪,因为它本身就是以“自卑”为前提的。

我们国家也有非常优秀的动漫和影视作品,你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其他国家的人对我们国家部分IP的认同,所以,问题的本质在于:作品的好坏和国籍无关,不要因为情怀对一些作品的弊端避而不谈,也不要因为立场问题,随随便便否认他人的成功之处。

同时,也再次想强调一下“传承”的客观性问题,《围棋少年》不止是在推广围棋,还在讲述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既然如此,就要尊重当时的种种背景,比如当时的价值观,思想等等,无论它是开放还是狭隘,是积极还是消极。一部作品就是一个窗口,如何对这个窗口负责,是每个文化工作者应当好好思考的问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