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企业势知名虚拟主播不当发言事件持续发酵,在2月3日晚九点的新一轮直播回应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复盘一下到目前为止的整个事件,不得不说是公关操作中的一个极富分析价值的案例,很明确的表现出公关操作的高度复杂性和不可复制性。更提醒了我们在公关决策中,案例更多地应该用于辅助情况分析而非作为决策操作指南。

半部子弹治天下

一、选错媒介的公关方案

在传播学当中,电视直播的优势是快捷直接、真实生动,观众能从电视中直接看到信源主体(人或者事),在心理上有临场感。但是我们从这个例子上很明显地观察到一点:虚拟直播比起电视直播,虚拟模型完全没有真实性和临场感,所以虚拟直播在这个状况下其实应该分类成广播。所以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电视直播方案放在了一个广播媒体上发布,在实际信息量上就直接少了一个维度,换句话说这个公关安排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行业被冠以虚拟一词,先入为主之下给很多人种下了不真实的种子,这种先决条件也是虚拟主播的硬伤。

二、被错误高估的主角

在传播学上我们说到传播方式,是需要针对信源主体而进行量身定做才能保证传播信息正确到达受众,正如一张图片通过电视传播肯定要比广播来得准确明晰。

那么回到问题上,这样直接通过广播媒介(丢失了电视直播的画面因此可以近似地分类为广播媒介)传达信息,需要信源主体具有能够在声音中准确传达感情等更多更大量附加信息的能力。而从过往的实际表现上我们其实可以明确判断这并非信源主体所具备的能力。(毕竟虚拟主播不会哭不会笑,她们的表情都是设定下的产物)

综上而言这次公关策划已经失去了任何表现形式上的优势加成,表现上就是等同于一个虚拟形象一语不发地拿着张检讨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公关效果反而造成了完全的信息传播失真。

三、自负的黑流量公关

而当事情进展到2月3日,在又一次发布公开文字回应后,在回应中提出直播中附带的“抽5人送耳机”安排直接把整个事件往坏的方向狠踹了一把。这个问题,用笔者不太严谨的形容叫“意指强化”(注)。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事件所代表的东西已经改变了。

关注本事件的观众们都知道耳机这个物品本身就与此次事件的起源有着相当深的概念联系——不难看出这次明显在试图将耳机的意象转化为黑流量。当然本次事件的公关这么做也不例外,毕竟之前就有着成功的案例,这可是现成的作业。YBB、小火车做为名梗火出圈,给一名主播带来巨大的流量收割无数利益的同时顺带将其送上第一的宝座。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次事件由于社会及法律意义的敏感性,至少在笔者的认知上转变为黑流量,会给信源主体带来极为棘手的社会及法律意义上的负面印象。换句话说这个黑流量可能根本无法利用。这一通操作无异于在本就显出颓势的公关活动中火上浇油。

四、漫无目的重复

前文分析了第一次直播回应因为决策失误在形式上完全失败。因而在几乎完全复刻的二次回应,除了强化第一次的失败以外,更让观众对第一次失败的印象细化。即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失败,还清楚地显示出信源主体根本没有对此有准确的判断,只剩下自负和敷衍的恶劣印象,让人大失所望。

综上所述,笔者对于目前事件发展的评价是:一场无意识抄作业抄出来的灾难。

第一次公关从头开始就完全走错了方向。但奇怪的是却依然走完了一个电视传播流程。也因此笔者猜测首次公关活动上,很可能直接硬套了一个完整的真人公关案例做法。

第二次公关的抽奖安排明显试图转化黑流量,但是依然能看出信源主体似乎在尝试照搬某种现成的黑流量转化案例用于公关,但是可以说这种完全不审题甚至答案都抄错格子的操作,除了让人语塞以外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

而这一切甚至仅仅是非常明显的问题,实际执行中能够深入点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目前事件依然在发展中,或许在一切尘埃落定后,笔者再能对此次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

作者ID:大图书馆的书记员

UID:502179

:所谓意指举例而言,我们听到一个词“苹果”,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是指一种特定的水果。因此“苹果”这个词就与“某种特定的水果”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可以粗略地称为“意指”。而当有一个公司它用“苹果”这个词为名,并通过宣传让所有人提起“苹果”这个词不再想起“某种特定的水果”而是“某个公司”,它的意指就发生了变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