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关于主题,我不太好直接断言少歌动画的主题一定是什么,所以就扯一点我欣赏少歌动画以及其它动漫作品的一个取向,借此阐述我理解少歌主题的方式是什么。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从整体而言,这些年来日本动漫中具有超越品格的作品越来越少了。我所理解的超越品格,一方面是指向个人之外,探讨一些关于人、社会、时代、历史的 “大问题”。好多动漫,不管它最开始的设定多宏大、矛盾多尖锐,结果作品的主题拐着拐着就拐回到主角个人的成长上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86-不存在的战区》。当然,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我也不知道86原作后面是不是去探讨那些大问题了。只是就动画而言,就纯粹的个人喜好而言,它这种拐回到个人成长上的发展并不是我想看的。

那么,为什么我会喜欢上少歌动画这样一部明显聚焦的是舞台少女们各自的成长的作品呢?所谓超越,除了向个人之外超越,还有个人之内的超越,即“我”的超越。探讨“我”的超越,就是要探讨一些关于“我”的根本问题,比如“我”的挺立、“我”的生存、“我”的目的等等。乍一看,这些不就是个人成长里的问题吗?所谓超越品格,表现在哪?“‘我’的超越”与“个人成长”的区别,就在于这个打了引号的 “我”。“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当它被使用时,它所指的是最真实、最具体的我这个人。比如说“古人”这个词,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只指生活在古代的人;“古希腊人”就比“古人”要具体一些,它专门指生活在古希腊的人;“荷马”这个名字就更具体了,它专门指那个特定的古希腊诗人。但一个人的名字还不是最具体的,因为当其它人使用“荷马”这个名字时,他们所想的也是荷马这个人的一些属性。比如我在用“荷马”时,我想到的就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史诗》的作者”等等这些属性,这里还是有一些抽象性。但到了“我”,我在使用“我”的时候,我指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我”指的就是我,就是我这个人。我这个真真切切的人的内涵是最具体最丰富的,没法用概念来描述。而正因为“我”是最具体的,所以“我”同时也是最抽象、最普遍的。为什么?不管什么人使用“荷马”,它都只指那位古希腊诗人。但任何人在使用“我”时,都指的是这个人自己,因此“我”具有一种主体间的最广泛的普遍性。有的人是老师,有的人是园丁,有的人是偶像,有的人是圣翔99期生,这是不同人之间的区别。但所有人都是其自身,所有人都可以说自己是“我”。因此,所谓“‘我’的问题”、“‘我’的超越”,就是每一个人作为“我”都必然面临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解答。少歌动画在这个层次上,拥有强烈的超越品格。

而一般的聚焦于“个人成长”的作品,则没有上述对“我”的重要性的强调。这些作品只展现剧中角色的成长发展,观众从头至尾只看到了角色的成长,而不会反思到“我”。当然,如果有观众能与剧中的角色感同身受,那这样的观众也会反思到他自己,但他不会反思到这个最具体又最抽象的“我”,或者说这样的作品不会引导观众去那样思考。而少歌动画,至少在我的理解里,的的确确是致力于引导观众去思考这个“我”所必然面临的问题。少歌动画这么做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剧中的选拔、revue、地下剧场等等这些突兀的、超现实的、不合常理的东西。正因为这些东西荒诞、不合常理,现实生活中、观众中不可能有人经历过类似的事,所以这些看起来无法解释的事情反而会促使观众去追询背后的含义,探究制作者设置这些隐喻的意图。另一方面,这些超现实的东西又并不只是单纯的隐喻、象征,它们确确实实构成了舞台少女们的现实生活,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因此她们的成长历程中最关键的一些节点反而是离观众最远的、最令观众难以理解的。正是这种刻意营造的陌生,会让观众去尝试从常理之外的角度理解这些超现实的东西,由此一步步剥去舞台少女们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这一外壳,逐渐接近这些具体内容背后的那个最普遍的“我”所必然面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写到这里,似乎就该挑明少歌动画所探讨的那些根本问题具体是什么了。但遗憾的是,我暂且还没得出一个总括式的结论。要是把各个要点都一一加以说明,那又是个大工程,因此这里就按下不表。毕竟我这篇短文的重点只是简单分享一下我欣赏少歌、解读少歌主题的方式,而不是分析主题具体是什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