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ask老师的,侵删


(相关资料图)

一、前言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弗洛伊德一系的发展完善后,成为了现代心理学派的奠基石。其理论深刻影响着社会学、文学、哲学等领域,更是使得电影从单纯的符号学分析过渡到“符号—心理分析”,电影文本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而固定的符号结构, 而是可用来进行开放性象征分析的对象,并且,第二电影符号学将研究领域拓展到观影关系等整个电影运作的一般机制。[1]

《新世界福音战士》又称《EVA》(EVANGELION),是日本动画大师庵野秀明的代表作品,其叙事文本晦涩、神秘,无论人物关系还是故事内核都充斥着宗教神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隐喻,手法上开创了日本动画中精神分析的先河,其编剧兼导演庵野秀明在动画和电影中表达了在世界危亡时对人类精神虚无和存在的自我思考。而这种思考则集中体现在剧中主角碇真嗣的成长过程中。

二、从镜像理论看真嗣的人格形成

镜像理论是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是指婴儿通过镜子将“自我”对象化,且婴儿通过将镜中的形象(不同于自我的“他者”)误认为“自我”,从而确立起“自我”意识的一种神秘体验。从这一镜像阶段起,婴儿便确立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也即是通过镜子认识到“他人是谁”,才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就是婴儿认识“自我”的镜子。

而具体到真嗣的性格形成中,体现为一种对他人评价的过分敏感。

幼年真嗣便失去了母亲,同时又惨遭父亲抛弃,被寄养在老师家里,彻底失去了幼年时期最重要的父母的保护和引导,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孤儿”。在  tv动画20集的英文标题“WEAVING A STORY 2:oral stage”中oral stage指向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口唇期,在这一期间缺乏了父母照顾引导、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便容易造成悲观、退缩、猜忌、苛求等负面的口腔性格。真嗣在没有父母的真空环境中孤独地长大,其结果便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认为自己不配获得爱、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于是真嗣更加害怕被别人拒绝、否定,害怕在他人的目光里确认到自己确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真嗣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防御和回避,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拒绝作出的自我保护。在电影中体现为,当真嗣与他人同框时,往往伴随着视觉分割:光影、门窗、桌子、检票口以及剧中最明显的隐喻“AT力场”等,这些分割线的存在,充分展示了真嗣在交往过程中设立起的心理距离。

但是避免自我价值否定并不能让真嗣建立起对自我价值的认知。真嗣为了确立自身存在的意义,往往选择去满足他所预设的、他人对他的期待。也即是拉康所提出的“大他者”的概念,是主体为了完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确定,而假设“大他者”对主体提出要求并尽力满足。在电影中便体现为真嗣对EVA的移情:因为NERV里大人们的期待和同学们的崇拜而驾驶EVA、将驾驶EVA作为获得父亲夸奖的手段,在《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中反复要求要驾驶EVA(因为这是真嗣认为自己唯一被他人需求的)。

三、自我眼中的他者

如上文所说,真嗣为了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而假设了“大他者”的要求,可真嗣错误地将身边的人当做了“大他者”(抽象的、一致的),而事实上他们都只是“小他者”(具体的、多元的)。

真嗣认为只要满足了身边人对他驾驶EVA的要求,自己就能够获得身边人的赞许和认可,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能得到确认。而真嗣间接引发了第三次冲击后,在《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中WILLE里的众人都警告真嗣不能驾驶EVA而且又对真嗣闭口不谈其原因,于是真嗣就被迫陷入了对自我价值的焦虑里。

这种自我的焦虑实际上是因为真嗣把过去NERV众人对他的期待普世化了,觉得任何时候、任何人对他的期待都是驾驶EVA。所以当他沉睡14年后不得不进入新环境时,只能在警告中不断犹豫、不断摇摆,徒劳地去尝试调和他设定的期待间的矛盾,也即他认为的“大他者”间的矛盾。但是越是调和,越是会认识到这是无法调和的,他固执地渴望用驾驶EVA赎罪反而差点引发了第四次冲击。

而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一致的、完满的“大他者”,有的只是因时、因地、因势而不断变动的“小他者”,因此也不存在一个一致的“大他者”的要求。

这种自我眼中的他者异化,还体现在真嗣对他人行为的错误理解中。

剧中常常提及的“AT力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的隔阂,因为这种隔阂的存在,所以我们彼此间无法真正准确认识到对方的心意,也即自我眼中的他者与他者本身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对他者的认知很大部分上取决于自身秉持的信念。

而对于真嗣,由于长时间处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中,所以真嗣往往将他人对自己的言行解释为对自身的否定,比如将美里对他不顾自身安全的行动的责问理解为不遵守命令的责骂、tv动画中将渚薰的关怀理解为欺骗。在心理学上这种倾向被称为心智化能力低下,即无法准确推测对方心理状态。

当然,这种异化也体现在观众和真嗣之中。《EVA》颠覆性地放弃了过去传统社会价值体系中动画影片对主人公英雄化的乌托邦式塑造,反而将镜头聚焦于自卑、懦弱的“逃避者”身上,聚焦于一个人格缺陷者如何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与客体关系和自我怀疑的斗争实现成长。

而这是部分观众认识不到的,网上常常流传着对碇真嗣的批判,对他胆小懦弱的指责、对他逃避撒娇的厌恶,而事实上,这是我们对影视人物进行投射造成的结果:我们常常会将超世俗的要求强加于文学、影视人物上,将他们作为自身理想人格的象征。真嗣的性格缺陷固然存在,但仍然有着他保护了世界的客观事实,只是在这种投射下,真嗣的功绩被理解成理所当然的。而对于他的逃避,我们往往会去过分苛责——尽管这是现实中可以被理解的。

在tv动画中最后庵野秀明为真嗣塑造了一个完满、幸福的世界,符合了一般日本动漫中恋爱轻喜剧的设定,即使它是过分幼稚、过分俗气的。这其实是庵野秀明对现实中阿宅面临的困境的思考:“因为除了二次元的幻想的打斗之外,日本的社会是没有一个可以让人直面自己存在的空间的,阿宅的逃避正是基于这个空间的不在以及对于这个空间的逃避而成立的,所以不管这个空间多么幼稚对阿宅来说都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2]

庵野秀明通过向阿宅们展示一个和EVA“黑深残”的氛围完全相悖的“美好”空间,提醒着阿宅们现实与幻想的分别。让阿宅们从对真嗣的形象思考回归到对自身存在的思考,认识到我们并不比真嗣完美,我们依然得直面自我的焦虑、直面并不完美的现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真嗣——镜像的“自我”。

四、大他者的消逝

与tv版“今日方知我是我”的谈话式顿悟不同,新剧场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具象化的自我悦纳。

首先,在拉康的理论中,真正拥有自我的人,要认识到“大他者”的不存在,没有一个可以绝对定义自己存在的标准,也即是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主体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定义自己。

《福音战士新剧场版:│▌》中,真嗣起先因为自己害死了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渚薰以及险些引发第四次冲击而极度消沉,但在明日香的训诫和剑介的开导下,真嗣逐渐回归了人群、回归了生活,最终在绫波丽直接地告白影响下,下定决心要和自己的父亲做个了解。

这个过程中渚薰的无条件的接受让真嗣第一次了解到自己是可以被爱、被接受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不因为缺陷而消失;明日香和剑介的帮助、照顾和间接的引导,让真嗣开始反思自己对他人想法的推测,认识到自我眼中的他者并不是真实的,是自我的“镜像”;而绫波丽在逝去前直接地向真嗣表达了愿望、感谢、思念和喜爱,在一步步后退的重复镜头中,展现的是这个已经能去肯定别人存在的“逃避者”的成长,这种直接的爱意让真嗣更加确信了自身的价值。真嗣在与他人的深层互动中,终于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他自然不是这些人的唯一,这些人也不是他的唯一,真嗣心中的“大他者”消逝了。

于是,真嗣实现了整部电影最浓墨重彩的成长:自我选择了去与父亲做个了解、自我选择去完成每个人的补完、自我选择了一个不再存在EVA的世界,真正悦纳了人的不完美。

电影中也有一个细节, EVA对驾驶者会带来身体无法成长的诅咒,这种诅咒事实上也指向对自我的否定。所以在能够悦纳自己之后,驾驶者的样貌都出现了成长,电影结尾长大后的真嗣奔向没有EVA的现实世界,也是这种成长最为直接的表现。

此外,新剧场版中真嗣的形象与tv动画和旧剧场版中真嗣形象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同样胆小懦弱,但在新剧场版中真嗣表现得更为主动。这种形象的转变,事实上也是庵野秀明对自我和对当下御宅族的悦纳,庵野秀明通过对真嗣的重塑,也是对“理想自我”、“理想空间”的肯定,承认了阿宅对动画的特殊依赖、承认了当下人们面临的困境,并为之提供了出路:不汲汲于社会范式,而能悦纳自我、自己定义自我,自己走出这种依赖。

电影中打斗场面突然由2D转向3D的维度变化(不排除痞子的特摄癖),以及在丽的补完中出现的拍摄现场背景打破了第四面墙,都显示着故事从幻想回归到了现实。

五、结语

14年,是第三次冲击到真嗣醒来的时间跨度,也是《EVA》新剧场版的创作时间跨度。庵野秀明在这14年的创作中,终于与自己完全个人化、内心化的代表作告别,与自己的镜像告别。14年的跨度很长、也很短,我们也不得不与自己赋予了无数情感的作品告别,不得不与自己倾注了自己理想的“梦”告别,回到这个不完美的现实。

“人人都骂碇真嗣,人人都是碇真嗣”,我们在观看碇真嗣的成长,其实也是在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成长。观看结束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焦虑,在逃避之余也不得不面对社会压力下的生存与心理困境,但诚如拉康所说主体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定义自己。自我存在的思考也只能由自己给出答案,抛开一切社会范式后,抛开一切幻想后,我们不得不直面最真实的自我。

再见了,所有的EVANGELION。

ps:绫波丽单推人无所畏惧

[1] 舒也,李蕊.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2):151-156.

[2] Bilibili潜在狗子,《【EVA】:对日本社会和御宅族的精神分析,一种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狗子字幕组】》

参考文献:Thomas Lamarre,Anime Machine樫村愛子『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の文化分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