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盐 | 文

前段时间,部分互联网大厂把裁员称为“毕业”,给员工发“毕业证书”的事在网上传得挺开。

不过仔细一想也是,这时候的“毕业”算是舶来品。像毕业在日本经常有结束、引退的意思,比如偶像退出组合,艺人离开节目,都可以叫毕业。

而上个月日本就有场特别的毕业,引起了国内不少网友的共鸣。

手机运营商NTT为了纪念某联网服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特地找来旗下400部老式手机,办了场专门的毕业式,其中绝大多数是翻盖机。

400部“古董”被齐刷刷放置在台上,像是群整齐划一的学生,复古味十足的经典铃声合奏响起时。时代的眼泪,顿时从无数网友45度仰望天空的眼角滑过。

如今国内智能机遍地开花,翻盖机已然消失在主流视野,但相信你可能有过自己、家人或朋友使用翻盖机的经历,也有机会亲自上手盘一下。

这大概是Z世代,乃至更早出生的人们,第一次感受数码产品各种层面美感的契机。

01

让我们回到那场毕业会背后的时间起点。1999年,千禧年前夕,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推出了i-mode这项鼻祖级服务。你大可代入中国移动2000年底模仿推出的移动梦网来理解,它一站式地提供了短信、WAP上网、游戏等内容。

假如过分年轻的你还是不太懂,也没关系,当它是五花八门App还没出现的时间背景下,手机上网能做点啥的大杂烩服务就行。

在这里可以阅览图片、网页、甚至低糊画质的视频,比只能打电话、收发短信、看看文字的前移动上网时代,是巨大的质变。

软件服务提升,硬件参数自然要跟上。

世界上最早的翻盖手机,其实得追溯到另一个时泪摩托罗拉身上。1989年,翻盖机上的那个盖,最初只以覆盖保护为主,顺带负责话筒的功效。

后来硬件技术水平上去,翻盖机渐渐定了型,下方键盘上方屏幕,整个手机打开显得修长,闭合后则小巧许多。

过程中也不乏滑盖、旋盖等炫酷的“二创”。基于翻盖的设计理念,进入到百花齐放的阶段。

这算是手机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当物理按键和更大屏幕之间无法兼容在直板机上,为提高空间使用率去物理“折叠”手机,便是一条容易预见的路。

翻盖机的机械结构允许它翻折,产品经理要是比较讲究,把开合的阻尼手感做得优秀,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迷恋手机开合的清脆了。

奉其为使用手机的仪式感更大有人在。接个电话哗啦打开,挂断哐叽关上,即便没事也能这么搞上一来回。和智能机时代掏出来划拉两下却忘了看时间,有同等的魔性。

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那感觉很像打快板,莫名对味。铰链齿轮弹簧编织出的交互体验,与触屏操作来临后一去不复返的按钮触感如出一辙。

“你们智能机能这么做么?”

随着i-mode服务的如日中天,翻盖机也在日本红了。智能手机出现的漫长前夜,人们开始用它发邮件、上网、听音乐,渐渐融入生活日常。

翻盖机热潮席卷日本近15年,据说顶峰期10个日本人中有3个在用i-mode服务,而10个人中可能拥有超过5台翻盖机。

日常的惯性有多强大?要知道即便是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截止2014年的智能机拥有率也仅为53%,勉强过一半,剩下的一半则是由非智能机,尤其是翻盖机大军占领。

尽管翻盖机在国内因为厂商、使用习惯、技术迭代等原因,没能组成一段足够长到被专门区分的时代,但它仍然承载了许多人的回忆。

比如折叠带来的成倍表面面积,男生女生可以贴上贴纸等装饰品进行DIY,类似小红书的社交平台上至今有翻盖机装饰技巧的分享。

像摩托罗拉razr刀锋等当年的经典机型,更是在这倍增的空间里,创造出了极具辨识力的设计案例,不分男女,都能直接感知到产品透出的离谱设计力。

说句拉踩的话,比当下无聊的手机工业设计有意思多了。

所以为什么有人吹翻盖机是手机史过程中的“神话时代”?我想除了能玩上不止一年的机械结构、外观。更重要的是,软硬件结合之下,由于分离键盘获得的大屏幕,开始逐渐成为许多人认知世界,连接他人的窗口。

02

作为承上启下的手机类型,既然翻盖机在日本是钉子户一般的存在,它相应承担了一部分文化的输出。

对于翻盖机在动漫作品里的频繁露面,老二次元往往如数家珍,你可以在很多场景看到纸片人掏出翻盖机。好友闺蜜之间的睡前热聊,又或是男女主之间的青涩互动。翻盖机成了联系人物剧情之间的桥梁意象。

比如EVA里众人的手机,借鉴了日厂夏普的款式,经典配经典,气质合拍。

像《东之伊甸》这样的原创动画,翻盖机直接摇身一变,化身剧情核心线索。拨通它就能呼风唤雨,拯救国家于水火。

《未来日记》里,病娇的女一第一集就拉满了存在感,连带着女主手上的翻盖机也难掩特别。

到了背景设定2032年的《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里,小日子应该过得不错的日本人,将这股执着坚持到了“未来”。

大家竟然还在用翻盖机。

对翻盖机的喜爱,被日本人注入到作品中。受到动漫文化影响的全世界网友们,难免爱屋及乌的注意到翻盖机。

那些取材于现实的创作,最终回馈给了现实。联动款手机总有销路,厂商乐于出,可以搞噱头,用户也乐于买,给信仰充值。

仿佛拥有一款这样的手机,就能打开一扇任意门。这头连着现实,那头连着幻想世界。

而想买翻盖机的理由,除去帅、浪漫,也可以很简单:觉得它朴实。

尽管后来时代变了,动漫作品里的智能机明显比重增多。但翻盖机仍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时有些作品出来引人发弹幕吐槽,“怎么还在用翻盖机?”

动漫外,翻盖机年间的手机游戏一样进入了快车道。

当年i-mode服务火热的东风,很多日本知名游戏厂商不愿错过,南梦宫、科乐美、世嘉、Taito等大厂都纷纷入场。

虽然作品体量都不大,但能在曾只被视为通讯用具的手机上,玩到各种题材的游戏,体验之奇妙和掌机截然不同。

过程中发生了个挺有趣的事。说最早在翻盖机上真正意义上席卷日本的游戏,其实是一款叫Turibaka Kibun的钓鱼游戏。游戏的玩法系统和反馈很简单,选鱼饵,等待上钩...完事了,本质像抽奖。

日本人爱钓鱼的又一力证了。

关键是,如果手机处于振动模式并且拔出天线(有伸缩天线的话),上钩时的振动会给你一种手握虚拟鱼竿的感觉。

极致粗糙的玩法,与硬件机制、与使用场景的新奇结合,我想正是这款游戏当年能爆火的根本原因。

再提一家你很可能熟悉的游戏公司:它的作品都是像素风、模拟经营玩法、明明每一部都有“换皮”味,但架不住就是好玩。

没错,这家叫开罗的游戏公司成立于1996年,最初两部作品在PC上试水成功后,开始在2001年左右进入高产期,背景设定各异的作品陆续推出到手机上,和翻盖机迅速起势的时间重合。

而开罗游戏有个大家可能没在意过,但一定有印象的现象:智能机环境下的开罗游戏,界面下半部分默认会有几个模拟按键。

如此“别扭”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翻盖机时代的遗产。四个方向加中间的确认,完美复刻自直板机开始,翻盖机发扬光大的功能按键布局。

因为游戏素质高,别扭最终扭成了经典。以至于有玩家以前下到盗版开罗作品,广告挡住虚拟按键,结果玩得浑身难受。

换言之,想给你营造的就是类似在翻盖机上游玩的复古体验。

翻盖机拥有的更大显示空间,让它必然成为驱动手机游戏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波动力。

2002年NTT推出自己的改良Java后,更多的彩色游戏,得以在硬件性能更高的翻盖机上发布,间接推动了游戏厂商之间在作品创意上的竞争。

可以发现,不管动漫还是游戏,翻盖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见证了狂野生长的时代。

03

自叶永烈老先生作品里走出来的“小灵通”成为全民移动通讯的代名词开始,翻盖机也以其中一种硬件形式,进入了国内普罗大众的生活中。

我看到很多年轻网友聊起自己的回忆,其中有个共通的情景是“曾对某一款翻盖/滑盖机心水,觉得它很有科技感,很有青春气息,但还没来得及用上,智能机就来了”。

要么是只用过一台,就被推着“突然进入”对着玻璃屏幕操作的次世代。

因此看待翻盖机,他们觉得它更像某段历史的一个注脚,短暂又漫长,远在天边又似在眼前。

好比每个经典都有文艺复兴的高光时刻。现在有品牌重新推出翻盖机,也有品牌用折叠屏模仿起翻盖设计,做成可以开合的样子。形神兼备的同时,还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每当这样的产品得到网友和媒体的一众好评,我总会感慨,同质化的当下,人们格外需要一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

那是个无法被轻易抹去的时代。有人说,“现在的手机功能更强大了,反而没有以前有乐趣了”。说句公道话,这不算矫情。

为什么国内网友也能因为日本的翻盖机联网服务毕业感到怀念?终究得落回到一句老话上,“不是怀念某样东西,而是一段时光”。

手机和万物一样,说不定也是螺旋发展的。现在大家用手机,又渐渐回到了最初把它当成工具的状态上。如果用周期性的眼光去看,会再发生一次“大翻盖时代”么?

我说不清,但我衷心希望这样远未达到科技奇点,在情怀共鸣上胜似科技奇点的桥段,可以多来一点。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