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药丸”的说法似乎伴随着五年大限的安全度过,逐渐消失在了日常的讨论中。不过还是时常能见到一些通过理性分析,来表达对动画发展的担忧的帖子。
日本网友吐槽说:希望“以《鬼灭之刃》的质量为目标的作品”,不会被制作成“看起来像《鬼灭之刃》的作品”。这会导致动画失去多样性。
同时,这位网友也在评论区解释了他对于“动画多样性”的理解。他认为,过去每个作画监督都在表现着自己的个性,让观众每次都能享受到不同的乐趣。而现在,因为个性突出与众不同的作画监督,很可能会在网络上被贴上“作画崩坏”的标签。观众的价值观是狭窄的,如果都以《鬼灭之刃》的质量去作为评价标准,很可能进一步导致动画多样性的丧失。
其实这位老哥说得有点道理,不过就现在来说,虽然《鬼灭之刃》会影响很多观众的评价标准。但真正能从企划阶段就决定要达到这种标准的优秀作品,每个月也不会出现太多。毕竟这种高质量制作的背后,可能压上整个动画公司的家底。
还有外国网友也发表了类似的担忧,他认为“组建明星团队,是当今日本动画的障碍”。他讨论了把明星动画人集中起来,会对动画本身以及整个产业的影响。
首先,明星团队会接到大量的动画预定,导致工期的过度饱和。比如CloverWorks的梅原翔太团队,还没从《奇蛋物语》的制作中缓过来,又要去做更衣人偶,甚至还要兼顾《孤独摇滚》的制作。这也导致了动画人们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甚至会产生动画公司内部的激烈竞争。
另外,还有一些动画项目,因为组不起理想中的团队,而耽误了制作的进展。他举了个例子:大家能想象《朝花夕誓》的制作团队,在缺少了井上俊之和被他吸引来的原画师们的情况下,被迫制作续作的情景吗?
最后,他还谈到了最现实的为了竞争人才导致的“溢价”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很多缺乏经验的动画师们,不得不用低于平均的单价来制作那些“无人问津”的作品。
总之,为了实现极高的制作标准,去强行拉拢明星团队,也许不一定是长久之计。这里点名表扬京阿尼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扎实且有计划性的制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