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完没了的“眯眯眼”争吵

3月17日ACG圈子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国产动画《雄狮少年》定档5月26日在日本上映!


(资料图)

众所周知,《雄狮少年》乃2021年12月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如今相距上映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半,而该国漫能够被引进至素有“二次元圣地”之称的日本,也算是对品质优异的一次印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日版配音将会邀请到花江夏树来作为男主阿娟的声优,而该声优在不少ACG粉丝眼中可是有着相当了不起的地位(代表作有《鬼灭之刃》炭治郎、《数码宝贝》太一、《夏日重现》网代慎平、《四月是你的谎言》有马公生等等)。

除此之外,声优列表中我们还能看山口胜平(《犬夜叉》中的犬夜叉)、山寺宏一(《星际牛仔》中的史派克)、甲斐田裕(《银魂》中的月咏)等等大咖加持,足见资方对《雄狮少年》在日本上映的重视,以及相当乐观的回报期待了。

《雄狮少年》自然是一部好电影,早在2021年底上映的时候便被许多影视媒体吹爆,将其称为“年度国产动画”还不够,甚至还得用上“年度最佳国产电影”。

同时包括CCTV和人民日报在内的一众官媒也都予以了毫不吝啬的赞叹,对它“弘扬国风文化”的特征纷纷点赞。

从故事层面来说,《雄狮少年》确实是值得大赞特赞的,一来体现在它是近年来国漫领域中,几乎可以说是唯一一部的“现实题材作品”。

讲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孩子阿娟,如何靠着对舞狮文化的热爱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承受住各种来自人际关系的霸凌和鄙视,以及来自家庭厄运变化的责任肩负,从乡村的舞狮比赛一路战入省城狮王争霸并夺得冠军的励志故事。

不可否认,《雄狮少年》是有夸张成分的(如阿娟在舞狮技能上的飞速精进),但在此之外就是怎么写实就怎么来了,同时也因为这份真实,方才能够打动无数喜欢它的影迷。

但是,在另一个方向上(人物造型),《雄狮少年》却成为了众矢之的,让这部国漫佳作及其背后的制作人承受到了数不胜数的莫须有的骂名。

这一切的原因都在于“眯眯眼”,在不少网友看来这就是制作人对国人的“丑化”,是想着靠这样的人物设计去讨好西方,好让该作能够在某某电影节上获奖,以及在西方的票房市场狠狠收割一把。

然而一年多过去了,《雄狮少年》不仅没有在西方的电影院上映,就连所谓的西方电影节也只是在“2021年法国昂西电影节”和“第14届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电影节”中得到入围机会。

相反这部国漫却是在第十九届亚洲夏季电影节中大放异彩(揽获观众奖和影评人奖),同时还得到了2021十大年度国家IP中的“动漫赛道铜奖”的奖励。

面对如此“反常”的事实,那些怒喷过《雄狮少年》的网友不仅不会说声对不起(毕竟没有西方奖项和票房,阴谋论就应该破碎了),他们更是会幸灾乐祸,觉得这是制作人们跪舔西方的一次大翻车。

这自然是一种无赖和摆烂,也是一种完全忽视商业成本和代价损失的口嗨---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先例能论证“只要跪舔西方就能在奖项和票房大获成功”,那就不可能有国内制作人和资本方敢去这样做,毕竟一部动画的制作就得耗费大几年时长以及大几亿的投入。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投入-产出”经济逻辑,但奈何键盘侠们就偏要忽略“风险”来扯所谓的阴谋论,然后就只能落得个口嗨和愚昧的水平。

同时令人更悲恸的是,时间来到2023年3月17日,就在《雄狮少年》定档日本的评论区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众出言不逊的网友:

“推这电影的人不知道长大了没,是不是也是这种眼睛”

“内娱真的很喜欢搞一些夹带私货,别人指出还有粉丝洗地说别人小题大做,我只能说国漫崛起不了是活该的”

“一看眼睛就没兴趣”

“这玩意怎么还没凉”

“丢人丢出国门,你们真的好棒”

一年多过去了,国内网友对待与“眯眯眼”相关的事情不仅没有理智化,相反还完全陷入了PTSD,一旦看到类似的事物出现就会萌生生理性的排斥,如春节档上映的《深海》,它就因为男主南河的五官设计有点眯眯眼那味儿,故遭到不少影迷嫌弃。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那就显得极其荒诞了:一个由西方人捏造的丑化概念,居然能让不少国人避而不及,甚至恼怒至病态,连带影响到一系列的造型形象,彻底封堵了自己在某个审美方向上的尝试。

这是一种可悲的认识和发展走向,而从阴谋论的角度来评判的话,这群“自我病态化”的国内网友才是真掉进了西方人的阴谋,成为了另一轮“黑人吃西瓜”式的悲剧。

接下来我将会详尽梳理“眯眯眼”的发展历史,以及带大家审视一下那些怒喷眯眯眼的国内网友的奇葩逻辑。

“眯眯眼”的前世与今生

每当聊起“眯眯眼”,我们都不能回避几张图片。

一张是臭名昭著的虚构角色“傅满洲”,此角色最早诞生于1913年的《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拥有极端聪慧的才智,也拥有令人生畏的权力控制和残暴的行为品性,是可怕的黑帮统领---他的标志性特征便是一双眯眯眼。

再一个就是西方人爱用的“眯眯眼挑衅”,总喜欢通过扮演眯眯眼来讽刺东方人。

而其中最广为国内网友传播的是,塞尔维亚女排运动员在比赛中向泰国女排队员的眯眯眼挑衅,此举遭到了海量泰国和亚洲人的抗议,接着在数千人的请愿下,该塞尔维亚球员也得到了应有的判罚。

如上事例好像都能说明一些事情:眯眯眼就代表着丑化,以及眯眯眼就是应该被排斥,应该尽早于这个世界摧毁殆尽的。那再进一步说,那些与眯眯眼有着近似的形象,是否也应该活在鄙视链底端,乃至必须被唾弃?

如今的中文互联网确实有不少网友持有上述观念,但在我看来,对上述观念的对错评定是没有那么绝对的,它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审视。

一个是规则形成后的角度。当大家都认定眯眯眼就代表着丑化和辱华之后,那眯眯眼自然就不该继续存在,艺术创作者也应该避免自己的设计存在着向眯眯眼近似的趋势,而这种自律不仅是让艺术工作者能够更向美的彼岸靠近,还是他们肩负起民族大义的责任诠释。

在规则之内,每一个人对规则的遵守和推动都是应该且必须的,那在规则之外呢?在评判某件事情的好坏对错之前,我们又是不是应该先问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规则就得是这样?这个规则是谁制定的?我们为何就必须去遵守?

“眯眯眼就等于丑化和辱华”,这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观念,而该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一段很多曾怒喷眯眯眼的人都反复提及过的历史。

据网上资料显示,最早记载有关丑化国人眼睛的内容出现在一本名叫《中国总论》的书籍,该书于1847年出版,由美国传教士卫三畏创作,在其中将我们羞辱成:“是一个了无生趣、不自然和不文明的猪眼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

这里说的“猪眼”即有着两眼间距较大、眼睛较小且上翘等特征的眼部造型,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传教士认为具备这些特征的眼睛就该被羞辱成猪眼。

接着来到19世纪末,一位曾在医学界做出过杰出贡献,并以自己名字命名过一种疾病的英国医生却将这种疾病另外命名为“蒙古人种病”。此医生名叫约翰·朗顿·唐便,该疾病便是所谓的唐氏综合征,一种患者拥有明显智力落后、生育障碍、以及相对特殊脸容长相的病症。

那为什么会和蒙古人发生联系呢?这位医生给出的解释是:患者眼部特征和亚洲人相似,有着蒙古褶和上扬的眼尾,并宣称这是一种由高贵的白种人退化到低贱的蒙古人的病变。

可以看到,这种类比和辱骂是离不开这位医生的“种族歧视”情绪。

那这种种族歧视情绪又是从何而来呢?一方面来自嘲笑和自傲,曾经叱咤世界的中华文明,自19世纪中叶被迫卷入鸦片战争拉开了近代屈辱历史后,曾经的天朝帝国的形象也矮化成了任由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存在。

同时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又是“种族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普遍蔓延和高涨的时期,即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种族差异能够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并坚定认为自己所在的国家和文化是优越于其他地方,尤其是东方的,因为那时候的东方人是真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得毫无反抗之力。

另一方面则来自利益上的厌恶。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掀起了一轮西部大开发热潮,而这轮热潮也就催生出了兴建大量基建设备的需求(如横跨美国的太平洋铁路)。那时候的美国人亟待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补充,而该劳动力的一个重要输入渠道正是被西方人看不起的中国。

注意了,那时候赴美工作的同胞是不可能得到体面对待的,负责运送同胞到美国的机构会被烙上“贩卖华工”的罪名,而华工赴美工作的行为也会被叫做“卖猪仔”,因为他们一签就得是5年到10年的长期合同,而他们的“包养价格”甚至连美国本土的一头猪都及不上,因此得名。

同时,因为华工们前往美国的过程中需要在阴暗密闭的船舱中待上近半年时间,故在抵达美国时只能以眯眼的姿态去承受船舱外的阳光,而这种姿态也就成了不少西方人了解国人的开端。

再加上西方雇主对待华工时的非人道方式(常常揪着辫子拷打,而揪辫子又会导致眼睛出现变细长和上翘的所谓眯眯眼特征),于是在相关描绘华工在美工作状态的报刊书籍就出现过不少类似的漫画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眯眯眼在西方人眼中的低贱形象。

不仅如此,事实上能在廉价的华工劳动力输入中直接获利的美国人,也只有资本集团而已,对于更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来说,这群来自大洋彼岸的华工不仅不是帮手,相反是饭碗(就业机会)的抢夺者。

因此在华工赴美热潮高企的19世纪末,美国社会也掀起了一场排华浪潮,催生出所谓的黄祸论(认为黄种人是对白人的威胁),而该浪潮也以1882年出台的《排华法案》为高峰,同时社会上也涌现出大量以讽刺和羞辱华工为题材的漫画作品。

在这一西方舆论背景的影响下,也才有了我们前面说到的,于1913年经由英国推理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并出现在《傅满洲博士之迷》的恶贯满盈的傅满洲形象,而该形象也随着小说和改编作品的成功深刻影响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印象,认为后者就是丑恶和人均眯眯眼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傅满洲可以说是整个反华浪潮中最最最成功的角色设计,甚至在1973年的时候还被收录进漫威漫画:初登场于《漫威特别版》第15期,原名郑祖,后化名为傅满洲的超级反派。同时该反派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超级英雄尚气的父亲。

围绕漫威影业《尚气与十环传奇》的争议相信各位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虽然漫威官方在公开场合强调过“不会再出现傅满洲”,并将他的角色改名为“文武”,但国内影迷依然不买账,并对出演该角色的中国演员梁朝伟予以了批判。

同时,鉴于漫威挑选了刘思慕和奥卡菲娜这两位被不少国内影迷认定为“东方刻板印象脸”(即眯眯眼脸)的华裔演员出演男女主角,该电影也被喷成了辱华,彻底失去在国内上映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眯眯眼”的影响力不仅没有消退分毫,相反还潜移默化成了西方人对待东方人的刻板印象,同时也成为了东方人的仇恨怨念,且是一戳就爆炸的那种。

好了,如上便是对“眯眯眼=对东方人丑化”规则的形成的大致梳理,正如前面说到这是一段曾被无数怒斥眯眯眼的网友提及过的“屈辱”,用作对自身怒斥行为的正当化,乃至事关民族尊严大义的说明。

在此之外,这群网友还喜欢提及“东方主义”,该理论发扬于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在1978年创作的《东方学》,在其中萨义德观点鲜明的批判了整个西方社会,说他们的自我认同总是建立在对他者的异化之上,旨在为东西建立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国内稍有学识的网友和媒体又继续开发了一个新概念“自我东方主义”,用以嘲讽那些“谄媚西方,以西方审美马首是瞻”的国内同胞,而其中又以“眯眯眼”造型为首要的批判代表,并厉声呼吁一定要将“东方美”,乃至“审美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他们的呼吁是绝对振振有词的,只是他们的逻辑却又是奇葩而不自知的。

“眯眯眼”问题究竟有多奇葩?

话语权的争夺是必须的,但可悲的是,目前国内网友和媒体所采取的方式却是不理智,乃至本末倒置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常常将“诋毁讽刺”、“刻板印象”、“审美潮流”、“话语权争夺”等等概念搅成一团浆糊了!

从“诋毁讽刺”的角度来说,“眯眯眼”是西方人恶意捏造的概念,一个在19世纪中叶之前根本不存在,但之后靠着强行将眯眯眼和一系列污秽、低贱、邪恶、乃至病态的事物相关联后所塑造出来的概念,而它存在的价值便是“东方主义”所描述的突显西方文化的优越。

基于此,一个荒谬且可悲的现状就出现了:西方人说眯眯眼是丑和低能的象征,在看到眯眯眼的时候应该立即联想到猪眼和唐氏综合征;西方人又说眯眯眼是低贱和邪恶的,在看到它的时候请立即给我们回忆起华工的那段屈辱和恶贯满盈的傅满洲。

上述“要求”如果是针对西方人自己提出的话,那我是能够理解他们为何会“接受”的,因为这叫做“枪口一致对外”。

但国内的网友和媒体去奉承这种要求,乃至让自己一旦看到眯眯眼就会萌生生理性厌恶,这又算几个意思?算不算用自己的身心健康来唯西方马首是瞻?属不属于所谓的“跪舔而不自知”?这难道不才是所谓的“自我东方主义”?---萨义德说西方人的自我认同是建立在对他者的异化之上,旨在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然后现在的国人虽然在否定“眯眯眼=东方人”的指代,却是坚定认可了“眯眯眼=丑陋污秽”的西方规则。

事实上这种“跪舔而不自知”的愚昧在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始作俑者依旧是西方的媒体,但受害者则换成了黑人,而那一回被诋毁讽刺化的事物则是“西瓜”。

在如今的黑人社会中,“ 黑人吃西瓜”已经成为了一种堪比祖宗被羞辱的羞辱,是一个能够瞬间戳爆黑人愤怒值的心病,如万人追捧的NBA巨星韦德,就曾在KTV玩乐时看到服务员递来一个含有西瓜的果盘而勃然大怒过---可以说黑人对待“黑人吃西瓜”已经有点病入膏肓,彻底沦为了情绪的奴隶。

然而更荒诞的是,“西瓜”本身是无辜的,甚至还一度代表着某种荣耀。

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美国黑人通过南北战争获得了自由身,而身处南方的被解放的黑人就靠着种植西瓜来养活家人,在那个时期“西瓜”对黑人来说就是自由和胜利的象征。

但一场战争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美国白人对黑人歧视的,眼看着黑人通过西瓜来巩固自由,一部分白人群体也就顺势以西瓜来作为讽刺素材,如最早于1869年刊登在《弗兰克 · 莱斯利新闻画报》上的讽刺漫画,就将黑人陶醉于西瓜田中的吃瓜行为嘲讽为“纵欲”。

在此之后,一连串有关对“黑人吃西瓜”的讽刺内容不断涌现,如将黑人刻画得神情痴呆(讽刺他们是抱着大瓜的傻瓜),也如曾传唱一时的讽刺黑人吃瓜的歌曲《西瓜之歌》的推出,甚至连美国的权威医学期刊也喜欢刊登“黑人患者被西瓜籽堵住肠子”的魔幻故事。

在这一连串舆论和文化的轰炸之下,原本象征“自由”的西瓜,也就沦为了如今黑人避而不及的污秽,彻底沦为白人阴谋的牺牲品。

人们常说“前车有可鉴”,但以我之见“复读机”才是人类的本质。黑人在“西瓜”上摔得有多恨,那如今的东方人在“眯眯眼”上的翻车就有多凶猛,这完全就是被西方白人牵鼻子的体现,是一种跪舔而不自知的愚昧罢了。

除此之外,“刻板印象”和“审美潮流”又是另一回事。

西方对东方人的单一认知的形成离不开西方媒体对眯眯眼的宣扬---不管是带有赞美的宣扬(如中国的旗袍和功夫),还是中性的(如包子头和唐人街),亦或者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带着辱骂诞生的(如眯眯眼),只要能高强度的宣扬都能成为一种印象,而印象是一种认知标签,也是潮流的关键词。

所以不用奇怪在西方电影和时尚秀中,为何但凡出现华裔演员和模特都基本清一色是眯眯眼的,但凡出现中国的街道都会是唐人街范儿的,那是因为西方对东方的印象就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

然后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刻板印象能构成歧视,如国内家长因为对游戏动漫有着“低幼”的刻板印象,但凡出现一点的打斗和擦边都会立即举报暴力色情。但刻板印象也能成为一种针对特定地域的时尚潮流,比如《街霸》中春丽的旗袍包子头形象,以及每当想起日本女中学生都会第一时间浮现的JK制服。

刻板印象究竟会朝向歧视?还是潮流?这决定于话语权掌握者的宣扬方式和群众的接受渠道。如同样是JK制服,如果宣扬方只会安排福利姬去展示,而观众的接受渠道也只有小黄片,那JK就必然只能等于“涩涩”了。

基于此,我们再审视一下曾引起舆论热议的一系列操作:《尚气》的小眼睛演员、时尚秀上的眯眯眼模特、欧美跨国品牌的眯眯眼封面等等。

这些操作都属于对刻板印象的进一步固化,但这种固化是偏向用眯眯眼的英姿和风采来为品牌增光,是属于对眯眯眼的美化?还是一种冒着对品牌形象的伤害(让一个长相邪恶和病态的人做封面模特不太可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吧?),也毅然决然要强化眯眯眼丑陋形象的操作?

这是一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想明白的问题,怎么到了某些国内大人朋友身上,就成了智商检测题呢?(再提醒一句,不管是超级英雄的电影主角,还是杂志封面和秀台展出,这些都属于“正面”展示,而非像傅满洲那般的邪恶关联)。

是的,我们必须将审美话语权拿捏在自己手上,毕竟话语权的缺失就代表着打破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的不可能性,也不可能让东方人的“多元长相”被西方人真正感知和接纳。

但注意了,这种话语权不取决于我们的嗓门够不够大以及能否用键盘敲出多少难听的话,它只决定于我们能否在艺术、影视、游戏、文学、时尚等等娱乐和文化领域中的建树,即能否持续产出引起全球民众追捧的作品。

这种追捧从来都不会是“只要你是眯眯眼,那你就可以被追捧”的追捧,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捧,是你的作品足够优秀,以至于我连带你背后的整个文化背景和历史都想去了解的追捧---就像好莱坞之于全球电影业,日本的动漫产业之于全球二次元,至于你的人物究竟是眯眯眼,还是撑爆额头的大眼睛这通通都不重要。只要我们能在文化和娱乐产业上足够强势,那所谓的“五官设计”也只是一种艺术风格尝试,不会真有人认为《恶童》和《clannad》的眼睛就是日本人的真实复刻。因为日本人的真实,早在漫迷追捧的过程中就已经知根知底了。

在历史上,超级武打巨星李小龙就曾经做到过,而他在访谈节目中说出的那句“眯眯眼是非常过时”的言论,也无疑予以过西方刻板印象一记重击---留意用词“过时”,它代表对单一的不满意并呼吁真实且多元的展示,而不是说禁止。

只是事实也告诉我们,单靠李小龙等少数几个巨星是远远不够的,在过去这段历史时间中我们是完全败阵了下来,甭管商业上的价值,还是艺术和时尚上的成就我们都有很长一段追赶的距离(如奥斯卡、安妮奖、诺贝尔、以及各种顶级时尚秀都是西方建立并被全球各界人士追捧至今的)。

我们说一句“奥斯卡只是西方人自嗨的奖项”和“欧美时尚秀只是白人的精神胜利”这是容易的,但这种呐喊也只是一种“战狼式的对抗逻辑”。

在话语权争夺上,请大家务必有个自知之明,得清晰知道国内的金鸡奖、金马奖、金像奖等等究竟在国际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也应该直视我们在文学和影视等内容创作领域,究竟面临着何等严苛的审核处置,以至于一旦说起动漫就是低幼,一旦聊起电影就是删减,而每每说到文学又在信口雌黄的扯什么莫言小说抹黑国人...

就这么一个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境况,又谈何话语权的争夺呢?

这才是根本性的问题,而所谓的“眯眯眼讨伐”也只是一种来自弱者的无能且无用的情绪宣泄。

最后

“眯眯眼”问题其实从来都不是什么无解的难题,也不应该被国内网友持续多年的纠结和争执下去。

这只是一个西方人恶意丑化、恶意关联上一系列丑陋、低贱、病态、邪恶、屈辱等等事物,并强行与东方人建立联系所塑造出来的概念。

而你要是真认定眯眯眼就等价于这一系列肮脏和羞辱的话,那请审视一下自己的三观,看看究竟是和某些西方人一样恶毒丑陋?还是被西方洗脑而不自知,成为了另一轮“黑人吃西瓜”式的牺牲品?

强大的民族自信不是靠封杀和抵制来获取的,也更不可能靠“顺从西方制定的丑陋规则”来实现的。

如果我们连像《雄狮少年》那般“重新定义‘眯眯眼’内涵”的勇气和决心都不敢有,那审美话语权的争夺也只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意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