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当前各国、各地区开展新一轮产业竞争的重要阵地,基础研究突破、高端人才汇聚以及大规模产业应用是未来推动AI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上海AI发展进入“快车道”,不论从AI产业化角度出发,还是从传统产业智能化角度考虑,“行业智能化”都应当成为突破口,以大规模行业应用带动新一轮技术突破。通过加强AI头部企业与传统行业企业的合作,能够促使AI在赋能传统行业的过程中快速做大做强。
行业智能化是AI产业化的最佳突破口
1.AI发展的规模效应可通过行业智能化来加持。
当前我国AI头部企业包括“AI四小龙”(商汤、依图、云从和旷视)以及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企业的属性决定它们更多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解决目标明确的具体问题,这种“具体业务具体分析”的特点,使得当前大部分AI技术的产业化缺乏规模经济性。
而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推动AI整体发展,就需要鼓励AI企业以“行业”为突破口,深入理解所服务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运营方式,量体裁衣地提供“定制”服务,实现规模效应,带动AI的产业化发展。
2。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场景可通过行业智能化来拓展。
一方面,“降本增效”和“创造价值”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需求,通过行业智能化,可以让AI技术充分下沉到行业中,在赋能百业的过程中挖掘出更多跨领域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行业智能化过程中AI龙头企业和传统国企的合作,可以深化AI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智能化。
AI的四大要素包括:算法、算力、数据和场景,其中AI企业专于算法和算力,但缺乏后两者;国企富于数据和场景,却缺乏智能化转型的技术,双方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范例,在全社会起引领作用,为AI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土壤。
上海具备推动行业智能化的基础和优势
以行业智能化培育AI产业集群,有赖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AI基础,而上海兼备这两方面的资源优势,具体体现为:
一是集聚了众多AI领域的头部企业,基本涵盖AI最前沿领域,比如商汤科技是AI独角兽企业,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依图科技专注于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硬件;明略科技提供一站式企业级AI产品与服务平台等。
二是拥有众多AI相关的科研院所。复旦、华师大和上交大布局数学基础理论,上交大等长期研究深度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模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研究AI新型模型与算法,同济大学将控制科学与AI融合等。
三是上海有百联集团、光明集团、宝武、上海电气电站等大批支柱型国有企事业单位。
四是具备“国家新一代AI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相关政策优势,以及“智能视觉国家新一代AI开放创新平台”等平台优势。
上海推动行业智能化及AI产业化的两个重点方向
(一)面向制造业打造“AI+生产线”
1。面向传统制造业,以智能化提升生产线。
上海有宝武、上海电气电站、振华重工、江南造船厂、中国商用飞机等成熟制造业。它们亟待在工业4.0、智能制造等战略领域攻城略地,特别是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机器到机器技术等。这些传统制造企业,无论生产设备还是产品都比较庞大,且非常强调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上述行业进行生产线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比如,通过“商汤科技”企业和上述行业结合,利用视觉智能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线7×24在线实时监测等全面智能化监控管理,对产品进行实时检测。
2。面向交通工具制造业,以智能化优化生产线。
上海拥有上海汽车集团、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汽车行业翘楚,而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会颠覆传统车企、车险、汽车金融公司的生产模式。通过加强与AI头部企业的合作,推动汽车(如上海汽车)、高速机车(如动车)和飞机的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尤其是中国商用飞机还处于试飞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发动AI企业,充分释放其技术优势、群策群力为商用飞机打造原创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智能生产线,为我国树立“AI+制造”的国际标杆贡献上海力量。
3。面向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以智能化促进产业化。
中芯国际、上海电气等面向消费者的电子类产品和元器件企业,它们的生产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更加希望在“AI+制造”方面有所突破。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加强AI头部企业与上述行业企业合作,研发“通用型AI+制造”系统,最大规模地实现“产业化”以降低研发成本,或研发“定制型AI+制造”系统,进一步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要。
(二)面向服务业打造“AI+开放平台”
1。面向传统商贸业,打造AI+消费平台。
上海有百联集团(商贸)、光明集团(食品)、申通集团(交通)等消费企业,它们的业务盘子大、消费群体规模大,亟待通过智能化合作打造AI+消费平台,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力。例如,百联集团等传统商贸企业,面临着互联网电商企业、新零售等一系列挑战,企业成长乏力。通过与AI企业合作,可提升其行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力。明略科技集团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拥有国家新一代AI开发创新平台,通过和传统零售大企业的合作,可生成整体行业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2。面向交通运输业,打造AI+交通平台。
地铁、机场和公交系统每天面对数以百万计的乘客,面临着安检、安防、旅客流向管理和人群疏散等诸多方面的挑战。AI头部企业可基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的建设,开发“AI+交通平台”。另外,无人驾驶技术不仅可以面对普通消费者,还可在轨道交通、快递、清洁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规模化运用。
3。面向卫生健康业,打造AI+医疗平台。
上海共有365家医院,但仍面临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难题。拓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水平和效率,还能够在民生、社会福利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可以鼓励AI企业大力发展“AI+医疗平台”,通过在线诊断、在线手术以及线上培训等方式提升整体医疗水平,推动AI在医药、医疗器械、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上海推动行业智能化及AI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一)以智能化赋能行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AI头部企业
信息化革命的几个关键节点都催生出一批行业巨头。如“信息化”树立了美国的信息霸权地位,并建立了IOE(IBM、Oracle、EMC)帝国,其标准化的产品和全球化的市场几乎垄断了全球信息化的进程。随后的“网络化”催生了中美寡头,中美瓜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如美国的GAF(谷歌、亚马逊和脸书),中国的BAT和在移动互联网阶段的TMD(头条、美团、滴滴)。如今,AI时代即将到来,上海应当抓住机遇,从行业智能化入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巨头企业。
(二)建立“上海AI+行业合作伙伴计划”,推进大型公共计算资源平台建设
建议上海鼓励AI领域的核心技术提供商,与传统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试点示范,促进各个行业采用AI技术对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在已有的合作和范例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的深度和范围,并设立工作专家组进行跟踪、引导、监控、调整。另外,建议上海建立大型的公共计算资源平台,设立有效的算力资源共享机制,对资源进行高效分配,通过算力共享减轻企业在算力上的成本投入,减少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
(三)形成企业示范高地,加大上海AI品牌输出
在培育AI行业龙头与骨干企业“结对子”的基础上,形成批量化的企业示范高地,形成“上海模式”,向全国推广。同时,要加大上海AI品牌的输出。可以依托世界AI大会、浦江科技创新论坛等重大科技创新论坛品牌,不断向周边区域辐射,通过新兴科技传播手段,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提升上海在AI领域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和各类人才柔性流动,打造AI的“上海名片”。
(四)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力度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回流
高端复合型人才是AI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AI企业的发展迅速,而其他行业国企的智能化进程却比较缓慢,在两者的交叉领域,却大量缺乏具备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积极推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通过开展高端在职管理人员培训等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